新消費品類的出現
前面講到,中國的消費者不是在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購買過程,這是一個大的現狀和趨勢。然而,隨著全球經濟和文化的互動、社會價值觀的演進,國內市場也出現新品類的需求趨勢。最為突出的例子是“有機食品”、天然和純自然果汁和飲料。這一點,美國的全食商場(WholeFood Market)等一系列企業可以成為國內的參考。與人們的健康和疾病預防相關的產品,比如各類維他命營養補品,也開始出現強勁的增長。再比如,中國的男人們已經有許多開始注重家庭環境的“自我建設”、“自我修復”的親情愛好,規范化、容易使用的電動工具開始流行和暢銷。山東文登威力工具集團董事長于性江說,經濟的快速增長,收入的大幅提高,使高端化、品牌化工具在市場上的需求量越來越高。他們正在進一步做強公司,以活扳手、大力鉗、套筒及組套工具為代表的拳頭產品做強品牌。目前,文登威力工具集團已將公司原來外銷的品牌MAXPOWER在國內注冊為“邁泊”品牌,并成立了文登邁泊工具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用于該品牌的建設。
電子商務渠道被廣泛認可
眼下再難買到的東西,問一下年輕人,他們會輕松地告訴你“到淘寶上搜一搜!”不僅如此,中國的電子商務和美國的一大不同,是成為千千萬萬創業者、小企業主的生存平臺。網上購物繼續迅猛發展。根據有關統計數據,2011年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整體交易規模達到3.2萬億元,其中網絡消費總量達4,734億元,相當于2010年全年的網絡消費量。在國外,人們開始擔憂傳統的百貨大樓、品類商場能否活下來。這樣的擔憂在中國市場上還不多,但從國美和蘇寧的發展前景來看,不考慮網絡銷售的渠道,將肯定難以長久生存。與此類似,通信運營商、銀行、平民藥店等也都面臨著CYE一個不爭的事實:網上交易量增長速度不斷提升。根據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通信運營商的網上營業廳的業務辦理增長率,均高于傳統的街面營業網點。因此,把電子商務納入你的發展戰略,是不可回避的工作,這個戰略的實施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企業未來的持久競爭能力。
對品牌和奢侈品的理性回歸
是的,國人近些年對高端奢侈消費品的追逐讓地球人都跌破眼鏡。從金銀珠寶首飾到幾千元的智能手機,從上萬元的箱包到豪華汽車,令人眼花繚亂。但是,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國人奢侈品消費并不像媒體宣傳的那樣氣派,占比最大的一項是“可承受奢侈品”(affordable luxuries) 。什么是“可承受奢侈品”?就是那些具有高端品牌,但消費價位又在工資承受能力之內的東西。比如,喝一杯星巴克咖啡,買一只香奈兒的口紅、一個2,000元的Coach的手提袋,等等。這類貌似奢侈的消費品占據了中國奢侈品消費的60%以上。因此,千萬不能憑印象中的“奢侈品”定義來理解現在的市場特點。另一方面,隨著這些年國門的敞開,國人海外旅游、大批量的留學生進進出出,中國的消費者已經從5年前的盲從洋品牌開始理性回歸。
香港的“周大福”、“謝瑞麟”等金銀珠寶店的國內銷售數據顯示,近幾年增長后勁不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國人開始認識到真正的一線品牌是Tiffany、Cartier等,港臺品牌開始被視為“區域品牌”,難以與國際大品牌較量。這些奢侈品的理性回歸,還表現在價格的回歸上。比如在家具行業, 一套原裝進口皮沙發,來自美國家具品牌Ashley,標價為1.9萬元,甚至比許多國產品還要便宜。類似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如今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許多洋味兒十足的進口家居品牌頻頻出現,但其價格不再遙不可及。代理超過30家進口家具品牌的超舒適國際家居渠道部總經理王蘭平表示,賣場引進進口品牌后,保持了與其在原產國一致的定位,“并不會因為這些品牌有了進口頭銜,就故意拔高其定位和抬高售價”。例如,Ashley家具在美國定位中端,引進國內之后也加上物流、關稅等成本,也依舊可以符合大多數中端消費者的購買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消費者對品質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也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像微博等社交網絡媒體傳播工具出現之后。任何要大規模在中國內需市場展開競爭的公司,必須制定和實施自己“與時俱進”的營銷溝通策略。最近發生的第二次蒙牛產品質量事件,問題的嚴重性可能遠遠小于普通消費者的想象,但無情的網絡民間傳播速度及力度,使得再有實力的企業都要付出超常的代價去維修和彌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