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薛蠻子比較喜歡有過創業經驗的創業者,行業賺錢即可;查立喜歡手把手和新手創業者共同打造新項目;麥剛喜歡“鼠標+水泥”這類用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項目;周哲則喜歡有產品的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項目。
作為機構的代表,泰山天使采取聚焦和精品策略,專注互聯網消費和移動互聯網領域,以質取勝,一年也就5到7個項目,并且投資后還要花大量時間幫助創業企業成長。
蘇禹烈采取“人有我轉”的差異化策略,目前不僅做天使,也會自己創業,也有必幫咖啡這樣的孵化器,集中關注與生活方式相關的領域。
雖然這些知名的“CYE天使”都各有偏好,但他們一致的口味是:喜歡講誠信、有經驗、有激情和高情商的創業者,同時要求創業者具有判斷力、學習力和執行力。
記者觀察
“天使”的不同面目
在中國,任何新興行業進入平穩發展之前,總要經歷一場狂風暴雨,天使投資也不例外。而當下,天使投資領域正處于山雨欲來的狀態。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創立近三年,天使投資從小眾變成了大眾,孵化器、個人天使、機構天使紛紛出現。有資深天使投資人表示,天使投資行業正進入不理智階段。
當然,天使投資的繁榮,受益方是創業者。事實上,這么多錢沖到天使階段來撒錢,這是過去沒有的事。
這對投資人和創業者提出了挑戰,拿什么賭明天?
天使投資進入之后,對創業公司影響或正面還是負面,這得看選擇什么樣的天使人。在這方面,天使投資人與創業者不歡而散或者對創業公司帶來負面影響的案例也不少見。資深天使投資人查立認為,創業者自己可以搞定資金的話,沒有必要非得拿天使投資人的錢。
如果一定要找天使投資,分清天使投資的類型顯得尤其重要。從對創業者的影響力而言,有四類天使:個人玩票性質天使投資、行業領袖個人天使、機構天使和控制型天使。
這四類對創業者的影響各不一樣。玩票性質的天使投資往往可遇不可求,這類投資人不太在意這筆投資能否有收獲,只是作為一種嘗試,這類天使投資人對于公司的貢獻主要是錢,在其他方面不見得會有什么建樹,往往能很好地發揮創業者的能動性。成敗關鍵在創業者個人,這類適合只缺錢,但技術、團隊、資源比較齊備的創業者。
行業領袖型的個人天使,他們是真正的天使投資人,要獲得這類天使的青睞,創業者必須得有點“招兒”,或技術或創新或個人品質。這類投資人眼光獨到,閱人無數,他們往往只在自己熟悉的CYE圈子投資,會給創業者帶來很多資源和給予指導,并且對創業者迅速打開行業圈子會有很大幫助。不過,這類天使在中國寥寥可數,并不多。
第三類是機構型天使,由于這類機構化運作天使投出去的不是自己的錢,它們要求回報意愿比較強烈。尤其在當下,更傾向于做出一兩個“短平快”項目打出知名度。他們對項目會精挑細選,同時也會“指手劃腳”。他們對創業者也會提供諸多幫助,甚至幫助引進A輪投資者。但對創業者來說,引進這類天使的風險在于:可能會被拔苗助長,有時候會打亂創業公司發展和融資的節奏。
而控制型的天使,不僅指股權上占主導,也包括在事權上占主導。它們要求對于新創公司有主導權,創業者在獲得投資后,反而會淪落為職業經理人甚至會在公司起色之后被迫離開,而這正是創業者最應該避開的天使投資人。
無論選擇哪種天使,創業者都處于弱勢地位。不過,一些原則必須堅守。比如,公司的控制權不能旁落,天使投資占股不能超過30%等。同時,也要防止一些假天使忽悠,以投資的名義騙取創意或商業秘密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