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2年,志高集團董事局主席李興浩不斷表示,志高將不再追求量的擴張,轉而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規模效應越來越難以適應中國企業的生存需要,中國企業迫切需要調整發展戰略,從“量時代”轉向“質時代”。
實際上,片面追求規模及量的領先的觀念,已經對中國企業造成惡劣而深遠的影響。中國至今未誕生出真正意義上的規模領先型企業,而過度追求規模領先已經制約了中國企業發展,“中國制造”無法與國際同行進行“對稱式”較量,就是證明。換言之,片面追求規模制勝,既無法實現技術進步,也難以實現規模領先。
但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中國企業老板都懂。
TCL老板李東生就是一例。他崇尚“做大不一定做強,做不大一定做不強”,結果TCL既沒做大,更沒做強。2003年TCL的企業規模約為550億元,到2010年大致還是這樣的規模,這意味著TCL用7年時間兜了一個圈又回到原點。而當年的小兄弟美的已遠遠地跑在前面,甚至堅持走專業化道路的格力,也已經做到800億元。
最不在乎企業規模的例子當屬蘋果。喬布斯從來不給蘋果制定什么“5年計劃”,也未見他把“世界500強”掛在嘴邊,對于喬布斯和蘋果來說,一切都不如開發出一款舉世驚艷的革命性產品來得重要。一個事實是:2011年,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超過4000億美元),當年盈利超過100億美元。2012年第一季度(2011年9月25日至12月31日),蘋果的營業收入達到463.3億美元,同比增長73.3%;凈利潤則高達130.64億美元,同比大增118%。
不在乎規模的規模上去了,天天耿耿于懷規模的企業卻徘徊不前,這是個諷刺。
為什么中國始終誕生不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品牌?為什么在諸多創新領域看不到中國企業的身影?為什么多年前就高喊中國已成為“全球家電制造中心”卻至今未誕生“中國的三星”?
喧囂與繁華的背后,掩飾不住中國企業的尷尬。
而這一切,都與中國企業揮之不去的浮躁與短視心態密切相關。
中國企業普遍給人以沒有靈魂、目光短淺的感覺,而且常常對產業發展方向判斷不清,喜歡左右搖擺、跟風山寨。它們喜歡追逐眼前利益,很少為未來5年、10年的發展謀篇布局。所以,它們大多看起來就像剛栽下的樹,根基淺顯,經不起風雨。
那么,什么是企業的靈魂?
在我看來,企業靈魂就是企業堅定不移的主張,就是企業的鮮明個性與獨特定位,就是企業不可替代的差異化優勢。仍以蘋果為例,我們看看喬布斯在世時都做了什么,他每天都和研發、設計人員在一起,論證產品、規劃產品、開發產品,十幾年如一日。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天天游走于閃光燈之下大談成功之道的老板,他的企業會有競爭力。故此,蘋果另一創始人沃茲尼亞克說:蘋果的優勢不可復制。在我看來,不可復制的優勢才是真正的優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