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老板則不然,他們天然對產品不感興趣,雖然企業生存的理由就是制造產品。但對于大多數中國老板來說,他們的興趣在于營銷,就是變著花招把產品賣出去,不管產品本身有多大競爭力。這與中國老板的觀念有關,他們的邏輯是:中國是一個低端市場,低端消費者不在乎品質,在乎價格。
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老掉牙的判斷,而今,中國消費者對高端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那些質次價廉(我們習慣稱之為“物美價廉”)的產品越來越惹人反感。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2011年,中國CYE汽車市場平均增速不足5%,首次低于多年平均值20%,而高端汽車如寶馬、奔馳、奧迪的增速則普遍在30%以上。本土汽車,越來越不招人喜歡。實際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
抄襲與山寨,即將走向窮途末路。
喜歡追求規模,和中國老板要面子、講排場的虛榮心密切相關,排場大了好看,至于是否華而不實、外強中干,是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他們不在乎。李東生“做大不一定做強,做不大一定做不強”的名言,折射出的就是“先大后強”的邏輯。事實上,大和強沒有因果關系。遺憾的是,這種觀念至今還很有市場,從很多企業對“世界500強”的景仰中可以看出來。
一個問題迫使我們思考:和國際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到底最缺什么?
在我看來,中國企業最缺的是平和心態,以及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高瞻遠矚,中國企業家的心頭普遍彌漫著浮躁情緒,他們不愿意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因為浮躁,他們總是渴望做什么事情都立竿見影,今天種下的種子明天就長成參天大樹,眼前利益、看得見的利益,始終主導著中國企業家的行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什么中國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面前總是很被動?且以彩電行業為例,多年過去了,中國彩電企業仍然扮演著外資品牌“尾隨者”的角色,至今未誕生出一個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盈利能力低,做什么產品得看別人的臉色行事。看看3D電視、智能電視,以及即將到來的OLED電視,哪一個是中國企業發明的,就知道了。
然而,中國企業家不愿意承認落后的事實,他們會說“我們的產品已經和外資品牌處于同一個起跑線上”。可是,把“中國制造”和外資品牌放在一起對比便不難發現,中國產品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技術含量不足,工業設計陳舊,談不上精細工藝,有些產品甚至危及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我想,這就是德國政府號召消費者慎重購買中國產品的原因。
現在,大家都津津樂道于蘋果創造的奇跡,驚嘆于那么多人喜愛蘋果產品,可是,有幾個人是否想過蘋果開發iPhone、iPad用了多長時間?告訴你,答案是“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的前幾年,蘋果基本上沒有什么看得見的進步。為蘋果帝國打地基,構建研發體系,成為喬布斯當初的第一要務。前幾年,中國企業看到三星發展神速,紛紛提出要做“中國的三星”。但是,有幾家企業真正理解三星的精髓?我看沒有。而今,看到蘋果如日中天,有個城市提出要培養“100個喬布斯”,我認為這簡直是滑稽透頂的事情,須知喬布斯不是培養出來的,沒有寬松、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以及民主、法治的政治環境,喬布斯是不可能橫空出世的。
正所謂“缺什么補什么”,中國要想在未來10年內誕生一批具有創造力的企業,必須從現在開始在研發體系架構及品牌建設上下一番大工夫。說開一些,中國必須從現在開始,從教育改革入手,力爭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公民。撇開這些前提條件談超越,沒有任何意義。
在我看來,大而不強可恥,小而精干光榮。當國家戰略已經從“又快又好”轉向“又好又快”的時候,中國企業家沒有理由不重新審視不合時宜的發展觀。
未來的世界,必將是產品力競爭的世界,而不是價格競爭的世界,誰的產品與眾不同,誰的產品能第一時間滿足消費者需求,市場就是誰的。一面廉價,一面低質,是不可能創造市場奇跡的。如果仍有企業用不合時宜的眼光看日新月異的市場,這樣的企業將被時代拋棄。
實際上,過度追求廉價低質產品,從產品生命周期及消費者使用體驗看,都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對環境的污染,低質高耗產品泛濫,已經對中國可持續發展造成制約。
2011年下半年,作為中國家電行業大戶的美的,已經進行戰略調整,“規模第一”的經營戰略將一去不復返。我們相信,越來越多具有前瞻眼光的中國企業家,將放棄多年來追逐規模的思維模式,致力于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中國企業新時代的開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