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后奧運”時代,你會想到什么?巨額的債務危機?蒙特利爾陷阱?還是其他。
奧運經濟的專家們不約而同地說——這是世界性的難題。
盡管今年奧運正在倫敦進行,然而北京奧體中心的廣場上,依舊人潮涌動,還播放著中國2001年申奧成功的歡呼雀躍的場面。北京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楊奇勇自信地說,作為北京新的地標,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民眾的奧運熱情是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所沒有的優勢。
四年一個輪回,又到了奧運年,水立方交出了怎樣的答卷,破解這道世界性難題。
典范“水立方”
北京奧運結束后,僅半年,水立方就實現營業收入1.04億元。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答卷。然而很快,“后奧運”魔咒逐漸生效,隨著游客人數拋物線似的下降,水立方收支情況開始出現變化。
在去年年底的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中,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水立方2011年自營收入為8800萬元,但包括場館維護、二期資產折舊、能耗等在內的成本費用稅金總計卻達到了9929.9萬元。其中,水立方每年的能耗、場館維護和勞動力成本共計5756.32萬元,占總支出比重的58%。
為此,水立方發表了《水立方全年運營盈虧平衡未虧損的情況聲明》:水立方自營業務收入僅僅是水立方全年收入的一部分。2011年水立方實現收入超過1億元,其中還包括專項資金支持、政策扶植、其他多元化收入來源等。“基本達到略有盈利。”楊奇勇說。
即使是“略有盈利”,在全國的體育場館中,水立方也算是表現優秀。
2011年10月31日,在南京召開的全國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經驗交流會暨2011年全國體育產業工作會議上,水立方曾作為典范介紹了其運營管理和對外開放的情況經驗報告。
根據近期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之一的一篇名為《體育場館經營與管理模式和效益研究》報告顯示。我國96.6%以上的體育場地沒有任何收入,即使部分體育場地有經營收入,也非常有限,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占2.8%,10萬元~50萬元的只有0.5%,50萬元以上的僅占0.1%,總體來說入不敷出。
據記者了解,旅游業務仍然是水立方經營收入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在水立方整體收入占比,已由曾經的70%下滑到了33%。在奧運賽后運營中,水立方通過挖掘游泳項目資源、推動大型活動的舉辦、完成旅游配套設施的招商、拓展特許商品及廣告開發等多種經營四分天下。
“單是游泳項目資源今年和去年相比漲幅超過50%。2011年,水立方實現非旅游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的68%。旅游收入比重在下降,其他比重在上升,扭轉了前兩個年頭,旅游收入與其他項目比例七三開的局面,目前是三七開,調過來了。”楊奇勇介紹說。
隨著奧運參觀熱度的繼續下降,水立方的賽后運營壓力越來越大。2011年的參觀人數與2010年二期改造完成后同期旅游參觀數據相比,游客總人數同比下降了30%左右。不過楊奇勇也表示,年游客人數已經基本穩定在200萬人左右。
針對這種情況,北京市體育場館協會秘書長熊偉認為,鳥巢、水立方的游客下降是必然的,不管是奧運會還是亞運會都會有這種情況。但是這次倫敦奧運會召開,又激發了國人到北京看奧運場館的熱情。因為“中國人口內需非常之大”。
“鳥巢”BOT失敗
熊偉將國內的奧運場館經營分為四種模式:一是高校場館,在奧運結束后主要用于學校教學、集會恢復教育功能;二是作為全市配套建設像工人體育館、首都體育館這樣的,維系著原來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三是以鳥巢、水立方為代表的BOT模式;四是五棵松這樣進行完全的民營資產滲透運營。
曾有外媒報道北京奧運場館大面積荒廢。但據本報記者調查,“荒廢”言過其實,不過這四種模式的經營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鳥巢、水立方的參觀人數已經開始逐年遞減,同時又一直找不到長期的賽事落地,五棵松體育館幾年來的賽事運營者,幾乎是每年一換,而遠在順義郊區的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其4A級景區資格已被北京市旅游委取消,并勒令整改。
臨近鳥巢、水立方的國家體育館,在奧運結束的一段時間,以平均一個月接一場重要活動的速度開始承接大型活動,然而,對于最初的功能定位即多功能服務的市民中心,這一目標很難達到。“間歇性開放。”一位工作人員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