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各種企業和單位每天都在上演著“人才大戰”,隨著人才招聘的成本和難度越來越大,能否留住優秀員工成為越來越多用人單位的“命門”。每年的7月并不是職場上“炒老板”的旺季,但有意思的是,多家國際管理咨詢機構在本月公布了有關員工“敬業度”或跳槽率的調查。其中有些讓中國人吃驚的是,中國上班族的多項“指標”居然偏低:敬業度僅超過五成,1/3的人老想著“另謀高就”。不少在華有分支機構的外國企業的負責人也向《環球時報》記者抱怨,“在中國,難的是留不住人”。但他們也承認,中國經濟正處于快速上升期,人們心態浮躁,員工長期留任意愿偏低也與“機會多了”不無關系。
中國員工敬業度不如巴西、俄羅斯和印度
全球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Hay(合益)集團7月中旬發布的全球員工有效性研究結果顯示,全球有超過1/3的員工不能與公司同舟共濟,有21%的員工考慮在兩年內離開目前的公司,總體來說,員工對企業忠誠度創5年來新低。這種趨勢,使一些企業的業績下降,而持續上漲的員工離職率成為企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員工敬業度為66%,其中南美洲員工敬業度最高,為74%,亞洲員工敬業度僅63%,處在各地區的最低水平。令人擔心的是,中國員工的敬業度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僅為51%,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幾個“金磚國家”相比,也是最低的,如巴西員工的敬業度高達73%。
中國企業的員工敬業度僅有51%,換句話說,每兩人當中就有一人是不敬業的。與低敬業度對應的是,在中國,有44%的員工認為企業沒有為他們的工作給予良好支持,認為中國企業對人的關注還不夠。
Hay(合益)集團產品化解決方案資深總監李喆7月2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郵件采訪時說,這樣的全球員工調研該公司已進行了35年,但今年是第一次將一些關鍵數據對公眾發布。有關中國地區的數據包括了對互聯網、汽車制造、房地產、高科技、制造、金融、能源、通信、零售、醫藥、物流等13個行業約15萬名員工的調查。問題涉及到“你是否為能在本公司工作而感到自豪”、“你是否受到激勵去做超出崗位職責范圍的工作”、“你會推薦家人或朋友來這家公司工作嗎”等,以及對“發展機會”、“薪資和激勵”等看法。研究顯示,中國員工敬業度較低的“樣本”主要集中在25歲以下人群、服務年限在2至5年之間、基層員工和研發類人員。
香港咨詢公司“Community Business”近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也顯示,中國內地1/3左右的上班族考慮跳槽,與香港本地和西方國家相比,這是個“驚人數字”。
“閃電離職”令在華外企頭痛
中國員工的低敬業度也引起在華外企的重視。德國財經網7月20日評論說,中國員工敬業度低并非新現象,在華外國公司早有領教。德國德累斯頓銀行上海分行前幾年整個部門的中國職員都被獵頭公司給挖到薪水更多的銀行了。員工敬業度是指“員工在組織中所展示的對于組織的忠誠度”,如對組織具有強烈的情感和承諾,希望可以一直留在組織中,甚至付出超出本職工作要求的額外努力。中國人的勤勞一直受到世界的贊許,但讓中方員工有意愿長期留任確實是很多在華外企頭痛的事情。
作為英方行政經理,湯姆林森曾在廣州參與環保合資項目,他在一年內遭遇過中方5名專業人才“閃電離職”,且多數是很看重短期個人利益回報的“80后”。他開玩笑說,這些人可能是各種商戰劇看多了,以為職場靠眼觀六路就能平步青云。湯姆林森左右為難,他發現,單純增加薪水只會讓不愿意腳踏實地的員工更加浮躁。
在上海開設分公司的某日本電子企業老板大田勝彥正為中國員工流動性大感到頭痛,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員工真是太喜歡跳槽了。有的大學畢業生平均一年換一家公司。我們將一些年輕人招進公司后,還讓他們到日本學習和熟悉企業文化,但他們從日本回來后不久就辭職,這讓公司損失很大,F在只好與員工簽訂培訓合同,到日本培訓后不滿1年就辭職的人,要賠償公司派遣至日本的培訓費用!贝筇飫購┱J為,中國員工敬業度低,主要原因是經濟快速上升期人們的心態浮躁,很多人對未來感到不安,特別重視金錢的積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