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伊始,系列針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積極政策相繼出臺,從《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到《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到《關于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與評估管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知》,再到《2011年“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文化創意產業全面升溫。資本必然嗅覺敏銳,相繼出手文化創意產業,同時,針對文化創意產業投資的專項基金陸續浮出水面。
據清科研數據庫資料顯示,2011年,已經成立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專項基金數量為13支,同年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資事件為35起。其中,近超過5支專項基金已展開投資,尤以華映文化產業基金及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表現最為突出。而2012年上半年,從數據層面呈現一個有意思現象,中國新近成立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基金數量已經達到15支,而同期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披露的投資事件僅為8起。15支專項基金中,近50%的基金首期募集完成,或已募集完成,但是僅有1支基金披露了1起投資事件,即中金賽富文化傳媒基金投資動平衡。(備注:本文的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影視制作與發行、動漫、出版、演出、文化旅游等與傳統意義文化創意產業強相關的行業,并未包括各種呈現形式的廣告行業。)
觀察: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專項基金發展困局 " src="http://pic.pedaily.cn/201208/20120807@11469.jpg">
盡管數據存在一定不完全性,但清科研究中心認為,對于中國文化創意這個特殊的產業而言,我們卻不得不直面兩大問題:
一、文創產業專項基金“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2010年-2012年上半年,成立的中國文化產業專項基金來看,我們發現兩大特點:首先,大部分文化創業產業專項基金背后LP實力雄厚,不乏大型國企、地方政府,甚至還有國家財政部的身影。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為中國政府相關部門上下齊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但卻不難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專項基金“拼爹”現象嚴重,資本角逐的背后還需要各種力量的平衡,這也進一步鑒證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并未實現市場化運作。其次,地域性質的文化創意專項基金繁多,如常州、杭州、上海、海南、廣東、天津、新疆等地市均建立相應的文化產業基金,但均表現平平。這無不引起擔心,這些地方產業專項基金如果未找到適當出路,是否會出現“文化圈地”現象?但從2005年中國動漫這一典型的文化創意細分行業的發展中,我們認為,產業園區并不能解決一個行業發展困局。
二、專項基金資金流向何方?不可置否的是,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本助力,但資本卻不能從根本完全解決產業發展所遇難題。當各路資本蜂擁進入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之時,力圖借助政策東風掘金的同時,是否真正了解產業的現狀及未來?面對這一長久“特殊”保護的產業,有哪些細分行業是真正可以面向任何性質資本開放的?尺度多大?繼影視制作與發行投資熱之后,我們建議,目前,資本可以重點關注三大細分行業:
首先,數字出版及傳統出版轉制過程中產生的機會。也許,我們依然會看到,數字出版“離錢”比較遠,真正賺錢的企業不多,但是數字出版是出版業發展的大方向,不可逆。我們預計,短期內,與兒童及教育相關的數字出版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值得深度關注。另外,對于一些具有特殊資源的文化產業專項基金而言,傳統出版社轉制及上市孕育巨大金礦。
其次,演出相關細分市場。隨著中國城市居民消費升級速度的不斷加快,在文化演出領域的投資將不斷增加。盡管相比于風光的電影市場而言,中國的演出行業并未呈現極速的發展態勢,但是這一慢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容忽視。我們建議,如票務預訂、演出及演出策劃等環節可關注。
再次,旅游相關市場機會。旅游產業隸屬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外圍層,這一產業的發展亦得益于城鎮居民消費升級。尤其是在線旅游市場,根據歐美同類市場的發展經驗,中國在線旅游市場爆發增長指日可待。
面對文化創意這一特殊的市場,盡管機遇多多,但困難重重。文化創意產業專項基金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如何找到出路將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當然,廣義文化創意產業亦包括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兩大高成長行業,似乎不用擔心錢的流向,但是當更多的專項基金資金流向這兩大行業的時候,似乎與我們設想的傳統意義的文化產業專項基金方向越走越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