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關系,我參加了不少創業大賽。中國的大多數創業者都是“白手起家”,他們試圖通過創業大賽來獲得創業所需要的種種資源:沒有錢,有人會給你;團隊不完整,有人會幫你完善;不懂兼并收購,也會有人幫忙。
然而無論是哪種資源,這都是一場“肉少狼多”的爭奪,這使得創業大賽本身就具備了“秀”的特質。這或許就是眾多電視臺紛紛開設創業真人秀節目的原因,而電視臺的加入又推動創業大賽更具“秀”的屬性。自從2006年中央電視臺二套的《贏在中國》開啟了國內創業選秀節目的先河之后,各種創業選秀類節目、比賽層出不窮。
好孩子網CEO王震國說過,盡管現在“秀”很多,但適合創業者的并不多,“因為電視節目會更關注觀眾的興趣”。
同時創業大賽本身卻越來越淪為真正意義上的“秀”。一個例證就是從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中國最早的創業計劃競賽以來,過去的14年間若說這種創業大賽真走出了哪些優秀的創業項目,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和我一樣茫然。
這也并不是說這種賽場上沒有真正的創業者,但參賽者的訴求點卻顯得比創業者追求的更多樣化:有的人是為了好玩,有的人是為了出名,而有的人則索性是來給自己的產品打廣告的。眾多創業大賽中,形式感、儀式感最強的當屬大學生創業的比賽。特別是類似“挑戰杯”這樣的比賽,很多人報名并非是為了創業而是為了獎勵。這種獎勵不僅是資金,也包括選上后得獎對后來保研、工作所能帶來的附加價值。
一位《贏在中國》的參賽選手說,與他一起上節目的“絕大多數選手最終都并沒有去創業,而是在接下去的半年多時間里忙于上各種電視節目”。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創業者,他們只是著迷于這些美麗的真人秀節目,著迷于自己是這場秀的主角,把自己娛樂化。
這些創業大賽“參賽專業戶”參賽時思考的并不是真正去創業,而是怎樣掌握評委的思路,如何讓評委們欣賞他們的思路。這就像新東方針對托福和GRE考試開發出的應試技巧訓練一樣,一旦整明白了思路,參賽者發現拿獎金比創業容易多了。在另一場由某著名電商平臺贊助的創業大賽中,有一位參賽者甚至專門請了位專業外援來幫忙講述他的參賽項目。這個項目最終得到了近百萬的某專業獎項,對于參賽者而言這肯定是筆劃算的買賣。
我還曾經見過一位參賽選手,他一上臺就說“我就是第二個馬云。如果你錯過了第一個馬云,這次千萬不要錯過我”。盡管他要從事的也是電商項目,但產品尚未成型。對于如何做成“第二個”馬云,他卻頗有些“云里霧里”。我不知道別人的感覺如此,但我確實沒聽懂。這個頗讓人迷糊的項目,A輪要融資1000萬美元、B輪則要融資10億美元。
顯然像這樣的參賽者并不是孤例,以至于像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這樣的投資人會說:如果一個創業者一開口就說自己是馬云,“我會頭也不回地走開”。
我還曾參加過一場MBA創業大賽,一家中國頂級大學的商學院推出的創業項目就因為頗具可看性而獲得好成績。這是由一位英倫老外帶來的項目,一個基于中國養老產業的項目,兩位中國學生作為團隊成員。這個項目之所以取得了好成績,很大程度上和這個英國人有關,帥老外參加創業大賽就如同大山講相聲,平添很多印象分。我還在創業大賽中見過運用“雙口相聲”陳述創業項目的。一男一女的創業搭檔就像春晚中的相聲演員賈玲與白凱南,一人逗哏、一人捧哏。8分鐘的創業演講因此變得歡樂無比,該項目最后奪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