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除了創業者對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不了解外,主辦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幫兇”,在引入創業大賽這種形式時,主辦方缺乏對創業地深刻認知。這表現在一些主辦方本身的出發點就僅僅是為了提供一個“秀場”。 我曾經參加過南方某一線城市政府舉辦的文創項目基金評審,參賽企業中竟然最多的是國企,其中還有央企下屬企業。這些企業真正有投資價值的并不多,大多標榜更具社會效益。而更“荒謬”的是高達數千萬元的投資資金竟然均為無償的“資助”。在這類創業大賽中,關系和血統顯然比商業模式和團隊更為重要。
創業大賽在議程設置上越來越“娛樂化”、越來越注重眼球效應也是重要的原因。最近“中國好聲音”正當紅,創業大賽也紛紛流行“中國好項目”:業內流行的是5分鐘演講甚至電梯演講,后者要求參賽者必須在一分鐘內說清商業模式、團隊優勢甚至要為自己拉票;由此實現自己的命運逆轉。
中國的創業大賽是國外諸如《學徒》(Celebrity Apprentice)、《龍穴》(Dragon’s Den)等電視節目的“學徒”,但一位當年追看《學徒》的觀眾卻如此評價中國的創業大賽:“選手水平不夠,評委的水平也不夠”,所以只能當做娛樂節目看。
即使作為娛樂節目看,你也發現這些節目多么拙劣和不靠譜:一是選手多次參加創業大賽,有的多次獲獎還繼續參賽;二是團隊超豪華,但其中很多成員只是戰略顧問;三是商業計劃書雷同或似曾相識的;四是商業計劃書看似完美卻一直未啟動;五是用家庭不幸或者個人悲慘遭遇賺取同情分 。
創業大賽本身并非一無是處。即便是所謂的“電梯一分鐘”,也確實給創業者提供了一個機會,去深入思考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件怎樣的事情”;去學會如何撰寫商業計劃書。這些東西不能說對實際的創業毫無幫助,但最多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信中利控股(China Equity Group)董事長汪潮涌說得好:所有嚴肅的投資人都會告訴你,好企業是創出來的,不是選秀選出來的。實際創業是個極其殘酷的過程,創業大賽的冠軍并不能說明什么。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