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的寡頭時代
中國電影業同樣適用“二八定律”,20%的電影賺了市場里80%的錢。
“按照一個電影院每周4~5部電影的容量來計算,一年52周,只能容納 200部電影。除去20部左右進口片的份額,留給國產電影的空間只有180部左右。”吳若琪計算,“但近年來,每年大概有近500部國產電影出爐,計算一下,只有1/4能上大銀幕。剩下的只有成為各級電視臺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或者買光碟,靠發行收回成本。上大銀幕的很多都在賠錢,上不了的就更加賠了。”
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指出,電影產業的健康產品結構應該是紡錘體,必須要依靠中等規模影片的生產,票房在 1000萬~1億元之間,特別是5000萬元以上影片的數量。
但現實是,電影界的寡頭壟斷愈演愈烈。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破百億,被視為電影業的繁榮頂峰。根據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這一年,中國生產了460多部電影,但根據華誼兄弟公布的數據,《讓子彈飛》與《非誠勿擾2》就占據了88%的銀幕數據,其余影片僅分享12%的份額。
“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非常畸形,并沒有真正市場化,就從政府壟斷過渡到了寡頭壟斷。只要有大片出爐,中小成本影片都主動避開,以免虧損太多,包括國慶檔和賀歲檔,都是大片的天下。”吳若琪說。
大片不僅壟斷了電影院線,也壟斷了投資公司。以中國電影界主要投資方華誼兄弟為例,其投資過億的電影共有13部,僅馮小剛的作品就有5部。據華誼兄弟公布的數據,截止到2011年,馮小剛在華誼兄弟執導了10部作品,總票房高達21.68億元,平均制片商投資回報率高達52.04%。
一個馮小剛就占據了華誼兄弟的半壁江山。2010年,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收獲了2.06億元的票房,華誼兄弟其他影片的收入合計僅7970萬元,不足《唐山大地震》的四成。
“馮小剛是公司核心競爭產品。” 華誼董事長王中軍直言。華誼兄弟的招股說明書中寫道,“華誼兄弟公司對馮小剛團隊有著一定的依賴性。”
“寡頭分手”挽救中國電影業
“黃金搭檔”一旦破裂,結果如何?
今年2月,因馮小剛在微博上說了一句想退休,華誼兄弟就連續三個交易日跑輸大盤,股東因此少賺約3.2億元。“各位就當我在微博上撒了一回嬌吧!”馮小剛以調侃的口吻為退休風波畫上句號。
“你說哪個公司,制片人跟導演能不簽合同啊?我從《有話好好說》到今天張藝謀離開,我跟張藝謀一個字沒簽過,說明什么呀?他隨時可以走。”張偉平對媒體表示,合作15年,利益分配、損失分擔全靠二人的“默契”。
僅靠“默契”顯然不夠。曾有媒體報道稱,由于投資協議的問題,從2010年開始,張藝謀雖然連續拍攝了《山楂樹之戀》和《金陵十三釵》兩部影片,卻沒能再從張偉平手里拿到片酬。更有知情人士稱,張偉平為商業目的,讓周杰倫、小沈陽等人加入影片演出,造成二人矛盾。
“二張”之間的糾葛,因張藝謀始終三緘其口而不可知,但據業內人士猜測,2011年末《金陵十三釵》和《龍門飛甲》的“戰爭”,成為“二張分手”的導火索。
《龍門飛甲》上映日期最早定在當年12月18日;其后,《金陵十三釵》宣布12月16日上片,《龍門飛甲》則隨之提前到12月16日;最后,《金陵十三釵》提前到12月15日。
正面交鋒帶來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至少損失2億到3億元人民幣。”《龍門飛甲》制片方、博納影業(BONA.NQ)總裁于東曾公開表示,“如果雙方配合,就能實現雙贏,總票房比現在至少多三成。”
但按照于東的說法,最終,張偉平以博納影業旗下影院拖欠己方影片票款為由,禁止對方放映《龍門飛甲》,而博納影業則拒絕放映《金陵十三釵》及所有新畫面公司的影片。
“因為壟斷了張藝謀,也因為個人性格原因,張偉平向來強勢,但與博納影業的翻臉實在不是理直氣壯,我不知道張藝謀怎么看這件事。”吳若琪說。
與張偉平分道揚鑣后,關于張藝謀的未來去向,小道消息滿天飛。而張偉平及新畫面則普遍不被看好。
“新畫面沒有解散,只是暫時休息,我們有自己的藝人和安排。”張偉平回應。
“沒有了張藝謀,誰認張偉平,誰認新畫面?”吳若琪認為,二張決裂給張偉平及新畫面帶來滅頂之災。“新畫面簽約藝人都是新人,倪妮、周冬雨,能有多大市場號召力?”
至于對于整個中國電影產業而言,“‘二張’的破裂或許是個遺憾,但誰知張藝謀會不會找到更好的合作伙伴呢,畢竟拍商業大片不是張藝謀的理想吧?”吳若琪認為,與“二張”的破裂相比,馮小剛的退休更讓人擔心。“如果馮小剛不干了,中國電影票房還能破百億嗎?”
關雅荻則認為,不破不立。“只有這些‘黃金搭檔’都破裂了,退出了,新晉導演和制片人才有發展的空間,否則寡頭鼎立將會毀了中國電影產業,我們都希望看到更加多元的局面。”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