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學院的發展,和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面對新一輪經濟騰飛,商學院能否找準自己的定位?在培養優秀職業經理人的過程中,如何在課程和理念上與時俱進?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孫明貴教授認為,本土商學院的發展,整體面臨師資建設的瓶頸,各學院要避免同質化現象,需要更多創新元素。
管理學科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中國商學院開展MBA教育以來的21年,從第一批綜合類院校試點MBA教育,到如今師范、地質、法制等專業類院校加入MBA試點院校行列,目前國內共有200多所MBA培養院校,可以說商學院教育已經遍地開花。
MBA培養院校隊伍不斷壯大,體現出經濟快速發展對各行業高端管理人才的需求。關于這一點,第三批 MBA試點院校之一—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的管理學科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脈絡。孫明貴教授介紹,試點之初,旭日工商管理學院依托東華大學的優勢學科—紡織和服裝設計,發展管理學科,立足于提高整個紡織業技術和管理水平,并引起紡織服裝的內涵發生深刻變革。技術、理論革新后,傳統紡織服裝業衍生出時尚、創意文化、現代物流等新的行業,旭日工商管理學院順勢推出與之相關的管理學科發展領域,最終形成了主流與特色學科相融合的風貌。
孫明貴教授分析,經濟全面發展對高端商務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大,開設管理學科的學校會越來越多。美國頒發的教育學位數量中,管理學科占有相當突出的比例;而在中國獲得教育學位的人群中,管理學科學位的比例非常低。 “我們提供的管理學科教育,還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發展的需求。 ”
整體面臨師資建設的瓶頸
國內商學院市場中,一部分高端品牌擁有良好的學科平臺、社會資源和硬件支持,在招生、學費競爭上逐漸占上風;而一部分實力較弱、起步較晚的學院因欠缺特色項目、資源滯后等短板,漸漸被邊緣化。 “不同學院之間的差距逐步拉大,兩極分化趨勢比較明顯,長此以往將會影響整個商學院的聲譽。 ”孫明貴教授認為,在這個問題背后,名校商學院應該主動承當更多責任,幫助弱小商學院做好各項建設工作,特別是對那些理念、模式和資源都不占優勢的中西部商學院以及新建立的商學院。
事實上,早在2007年,東部地區的商學院就開始把目光投向重慶、成都、西安等地,雖然造成了東西部的生源之爭,但也促進了西部院校的提升與發展,并創造了合作招生與培養的機會。
就本土商學院整體發展存在的問題,孫明貴教授分析認為,本土MBA的培養狀況和MBA的教學目的存在著差距,與本土具體情況結合較少,在形式上存在模仿哈佛的硬傷。 “歸根到底,商學院教育本身最大的發展瓶頸是師資建設。與國際一流商學院相比,教師國際化背景不足、缺乏海外實戰經驗。單就國內商學院教育而言,師資隊伍規模、素質與整個MBA教育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
創新是本土商學院發展的手段
談及本土商學院的發展趨勢,孫明貴教授總結有三點。
首先,MBA培養院校規模會趨于穩定。近幾年,國內商學院變革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從前,新的MBA教育格局正在形成。據統計,MBA報考人數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3年MBA報考人數增長25%,突破9萬人。與之相適應的是,從2008年到2011年,國內MBA院校從113所增加到236所,院校數量翻了一倍。未來,這一數量將不會有太大的上升空間。
其次,商學院建設會從外延型轉向內涵型。本土商學院建設自MBA試點以來已有二十一年的歷史,絕大多數商學院都經歷了增設項目招攬生源的發展路徑,在辦學規模、培養方向穩定下來后,將轉向學院的內涵建設。未來,關注學生能力培養、課程體系改革、教育質量持續改進將是大多數商學院的工作重心。
第三,尋求差異化發展,各商學院會增加創新型舉措。商學院從事的管理教育本身就是培養創新人才,新的辦學方式等新元素將大大豐富管理教育的市場。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