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12年的資本寒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視線移向了早期投資甚至加入了天使投資的行列,天使投資機構化看似熱鬧,但在業內人士眼中,這卻只是一種虛假的繁榮。
青陽天使投資創始合伙人蘇禹烈對記者表示:“由于基金規模小,決定了GP的管理費極低,且基金短期現金流幾乎沒有,再加上機構化運作也決定了其需要經歷找項目、盡職調查、決策等繁瑣的流程,這顯然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起點創業營創始人查立也有類似的看法。“天使投資永遠是個人投資為主流,其中會夾雜一些小機構,但從邏輯上說,天使投資很難做成機構,因為一做成機構基金必須有一定的資金規模,但資金多了就很難做天使投資,這二者是博弈的。”他說。
據查立介紹,在國外大多數所謂的機構天使,實際上是一些天使投資人群體,他們的基金管理辦法、Capital call(額外資本要求)、分成等核心要素都和正規的基金不一樣。正規基金有一套相對的標準,比如管理費的百分比、收入二八分成之類,而機構天使很多是由自己內部定下一套規矩,目前國內不少天使投資機構實際上也是這種情況。
另外從業績角度來講,查立認為,對于LP來說,如果業績不能相對穩定量化,去投資做這樣的基金顯然也不實際。“如果不是以個人投資和追求高風險高回報出發,而是想做個基金拿管理費的所謂CYE天使基金管理人,他基本是外行在說話。”查立強調,“只有拿自己錢去投資,你才會絕對認真負責去做這件事,因為天使投資階段很難找到完美項目,天使投資人需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視角,尤其是冒險去投資‘不靠譜’的項目,只有個人會有這樣的膽魄。”他舉例道,類似蘋果、谷歌等項目在最開始都是“很不靠譜”的項目,而拿別人的錢去投資(即正規的機構方式)很難這樣做。“我不相信機構天使會成為中國天使投資的主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