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問題制約著智能制造業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智能制造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迅速,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然而,制約我國智能制造業快速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智能制造基礎理論和技術體系建設滯后。目前,我國主要側重智能制造技術追蹤和技術引進,而基礎研究能力相對不足,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力度不夠,原始創新匱乏;控制系統、系統軟件等關鍵技術環節薄弱,技術體系不夠完整;先進材料、堆積制造等前沿領域發展滯后。
二是智能制造業中長期發展戰略缺失。目前我國發布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但智能制造的總體發展戰略依然尚待明確,技術路線圖還不清晰,國家層面對智能制造發展的協調和管理尚待完善。
三是高端制造裝備對外依存度高。目前我國90%的工業機器人、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核電等重大工程的自動化成套控制系統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嚴重依賴進口。
四是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前沿智能制造技術未取得實質突破。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都在積極開展3D打印技術的研發,并推出新型材料或新型工藝,但我國3D打印機還主要停留在設計和樣機開發階段,尚沒有一款具有國際水平的3D打印機推向市場。
五是關鍵智能制造技術及核心基礎部件主要依賴進口。構成智能制造裝備或實現制造過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許多重要裝備和制造過程尚未掌握系統設計與核心制造技術;幾乎所有高端裝備的核心控制技術都(包括軟件和硬件)嚴重依賴進口。
六是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突出。我國制造業的“兩化”融合程度相對較低,低端CAD軟件和企業管理軟件得到很好普及,但應用于各類復雜產品設計和企業管理的智能化高端軟件產品缺失,在計算機輔助設計、資源計劃軟件、電子商務等關鍵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差距依然較大。
關于我國智能制造業發展的幾點戰略思考
戰略思路。按照“市場主導、創新突破、引領產業”的發展思路,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術、著力提升智能部件產業化水平、重點突破智能制造裝備集成及工業軟件創新,全面普及制造過程數控化、智能化與管理信息化。
發展目標。基于我國現有的產業基礎及技術水平,智能制造的發展可分兩步走:到2020年,制造業基本普及數控化,實現重點領域智能制造裝備尤其是高端數控機床及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與應用;到2030年,制造業全面實現數字化,在制造業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模式的轉變,形成與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在高端制造領域全面抗衡的能力。
發展重點。以關鍵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基礎工業軟件為智能制造業的發展重點,選擇在電力、節能環保、農業、資源開采、國防軍工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推廣應用。
重大專項。擴充《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的領域,研究設立“智能制造發展專項”,著力支持計算機輔助設計、工業軟件、自動化控制、3D打印機、工業機器人等關鍵智能技術研發、重大裝備創新、數字化制造示范應用。
措施建議。一是構建并發展智能制造業基礎理論體系。組織專家深入研究智能制造基礎理論及技術新趨勢;重點研究未來智能制造所需理論框架與關鍵共性技術,最終實現擬人化智能制造;完善智能制造基礎技術、技術規范與標準制訂。
二是制定《智能制造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制定并發布適合中國國情的《智能制造中長期發展戰略》(2012—2030),明確智能制造的發展原則、階段目標、重點任務、技術路線和政策措施。
三是建立完善智能制造業產業體系。構建以打造智能制造強國為發展目標,以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與智能制造服務業為支撐,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大型智能制造企業集團和國際知名品牌為載體,以產業扶持政策為保障的智能制造業產業體系。
四是提高智能制造自主創新能力。統籌優化現有資源,繼續加快實施各相關專項,切實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研發體系,提高企業集成和原始創新能力,推動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應用和產業化。
五是推進智能基礎部件產業化。圍繞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裝備研發以及智能制造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典型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產業化;建立以優勢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一體化產業聯盟,構筑成套裝備制造企業和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制造企業間的信息資源平臺,突破智能制造發展瓶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