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稱,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實現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
隨著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出現大量留守老人。寂靜的村落、孤獨的背影,農村養老問題牽涉面廣,長期被忽視。“廣覆蓋、低水平”的基礎養老金,還不足以負載農村養老之重。
2012年,新農保在全國鋪開,雖然參保自愿,但在很多地方,擴大覆蓋面是被當做政治任務來抓的。這一年,數目龐大的60歲以上農村老人,不用繳費,享受到了每月55元基礎養老金,中央財政終于支出了用于農民養老的錢。
那些老人村
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人均年純收入不到3000元,因為距離北京很近,青壯年大部分都在北京打工。2012年,赤城縣強力推進新農保,已經上了60歲的老人,可以每月領取55元的新農保補貼,新農保參保率,達到了90%以上。
赤城縣東萬口鄉巴圖營村是個大村,戶籍人口超過了1000人。60歲以上的老人有200多人。在巴圖營,60歲以上的老人,都享受到了每個月55塊錢的養老金補貼。“55塊錢,哪夠養老,”村委會主任閆光俊說,“有兒女的,兒女接濟一些,沒兒女的,還得拼著老腰種地唄!”
巴圖營是典型的老年村,半上午的時候,老漢們聚到村頭上,曬曬太陽,聊會兒天,就是一天主要的活動。很多60歲以上的老人,早就失去了勞動能力,養老只能靠兒女。
閆光俊說,那些兒女接濟不上,身體不太好,勞動又不行的老人,生活上就困難得多了。兒女在外的,最怕生病,又花錢又沒人照顧。尤其是那些上了70歲的,除了農活兒干不動,生活料理也漸漸成了問題。
閆光俊今年59歲,有一兒一女,都在北京打工。兒子今年30歲,前年貸款購買了一臺挖掘機,首付款是老閆出的。兒子的負擔也很重,孫子已經10歲了,一家人在北京租房住,生活很吃力。老閆自認身子骨還算硬實,還能種幾年地,不僅不給兒子添負擔,還幫著兒子還挖掘機的貸款。
巴圖營村60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是留守老人。這些老人們,有的曾被兒女就接到城里去住過一段。但大多數不習慣城里的生活,待上一段時間就回來了。
說起未來的養老,閆光俊說,沒敢想指望兒子。就目前來看,兒女們也沒這個能力。2012年,閆光俊的養老保險交了4400元錢,他得交到65歲,才夠15年。等干不動了,就等著拿養老金。估計那時候,養老金能有個七八百塊錢,勉強也能夠生活。
東萬口鄉有個養老院。閆光俊說,那里倒是不錯,但那是國家的福利,不是誰都能去的。巴圖營這么大的村,只有兩個人住進去了,都是沒兒沒女的五保戶。
進城的路也艱難
蛇年春節在哪兒過?難壞了朱永海。
2012年的冬天,內蒙古中東部地區遭受了暴風雪的侵襲,豐鎮市紅砂壩鎮八臺營村的雪,積了一尺多厚。好幾個月,朱永海的糧食運不出去,賣不了,而外面收糧的商販,也進不來。
2011年,孫子在400里之外的城里出生,老伴兒進城照看。他們何時搬到城里住,也提上了日程。朱永海的兒子在呼和浩特市工作,已經為老人買下了房子,一直催促著他去城里住。不過,朱永海扔不下滿院子的農具物件,還有豬、牛、羊、狗,更舍不得名下的幾十畝地,總覺得離開了土地,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了。就這樣,他一年推一年,守著荒村。
朱永海所在的八臺營村,曾經是個人口眾多的大村落,大約2000年前后,村里的人就開始了外遷的大潮。年輕的村民們隨著內蒙古煤炭資源的開采,到資源富集的鄂爾多斯、中蒙邊貿口岸二連浩特等地打工,并逐漸外遷,就連留守老人也正逐漸走出村落,投奔已經進城的兒女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