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馬云第一次把阿里巴巴的未來公開歸結成平臺、金融、數據三步走時,當即被市場理解的是平臺,隨后是金融。但阿里在數據上的企圖心,相比前兩者卻有點被低估。
從幾個星期前,阿里巴巴斥資七八千萬美元收購友盟的傳聞傳出開始,虎嗅就隱隱感覺,阿里巴巴不想掩飾自己在數據方面的野心了。2013年4月1日到3日,在阿里巴巴分拆成2個事業部2個多月后,虎嗅在杭州跟阿里巴巴的 管理層密集地聊了一圈,更加確認了這個判斷。
數據布局
“阿里本質上,未來會是一家數據運營公司。”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說。在新的公司級戰略里,阿里巴巴正低調卻盡一切可能地在數據上布局:
1 、候任CEO熟悉數據業務。陸兆禧接任馬云擔任阿里集團CEO分兩步:1、 熟悉數據業務,2 、當CEO。在2012年7月,他出任阿里集團新設的首席數據官(CDO)。在2013年1月阿里分拆成25個事業部時,他分管的又是數據平臺事業部、信息平臺事業部、云OS事業部這些底層基礎設施平臺。
2 、籌建小微金融集團,準備進一步收集金融服務數據。
3 、對平臺內自有的消費數據,設立數據平臺事業部、以及橫跨其他事業部的數據委員會,由首席商業智能官車品覺領頭,進行數據挖掘、分析、形成產品,并幫助集團各個事業部打通底層的數據基礎設施平臺。車品覺舉例說,阿里現在已經在內部使用的一款數據產品“黃金策”,可以提供的具體功能是:
用六七百個變量來衡量消費者的數據。如果問它:在上海有兩張信用卡,并且用android手機的人是多少?它能回答說是200萬人。我再問其中女生的主要年齡層分布?它能說大概是20到30歲。我還問兩張和三張信用卡的人差異在哪里,它會發現三張卡的不如兩張卡的人有錢。
4 、陸兆禧出任集團CDO之后,牽頭在阿里內部搭建了一個 開源的數據管理平臺(其他采訪源告訴虎嗅:這是馬云欽點的項目),讓各個事業部既保持獨立性,又能實現底層的數據跟架構的共建共享。
此外,阿里內部還在玩的一個東西是個 互聯網化的SNS工作平臺,所有員工在互動的同時都可以給對方一個 點評——我喜不喜歡你,我覺得你這件事做得好不好——一年下來,每個員工都可以積累很豐富的可視化數據。阿里希望這個工作系統未來跟外部的客服系統打通。
5、 懷著“寧可錯收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心情,跟外部合作與收購,特別是在移動方面:
-比如,以8000萬美元的最終價格收購友盟這個移動應用數據統計分析平臺(此事未經阿里與友盟確認,乃坊間傳言,八九不離十),同時還在跟另一家同類平臺TalkingData的團隊探討收購可能性。
阿里雖然分拆后有獨立的無線事業部,其他事業部自己也都有移動嘗試,但還沒涉及應用商店這一塊。所以友盟、TalkingData這類平臺能夠收集和分析的新增用戶數量、激活用戶數量、用戶在應用內的一些行為數據,阿里缺。
-比如,拉上銀泰、復星、富春、四通一達、順豐及相關資本和金融機構,首期投資1000億元構建“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希望在8到10年內建立一個能支撐日均300億元(年度約10萬億)網絡零售額、24小時內貨達全國任何地區的智能物流骨干網。
按集團秘書長郭靖的說法,這個骨干體系,可以讓企業從互聯網實時、準確的拿到需求數據,生產商品,分別把這些貨預先放到骨干倉里,提高中國物流社會化的效率和成本。
-比如,跟新浪微博反反復復卻始終不肯放棄的入股談判。新浪微博的 媒體數據、社區數據和導購數據,阿里缺。
-再比如,更早的2011年以前,阿里巴巴曾收購通用論壇程序提供商PHPWind、域名服務商萬網、互聯網數據分析平臺CNZZ,就已經是在嘗試掌握大部分中國互聯網的底層數據。
抓到這些數據后,阿里巴巴能干什么?
阿里之外,某位業內人對虎嗅說,“阿里是從電商切入數據。未來阿里巴巴的數據野心非常非常大,希望成為下一級互聯網的入口。它希望建立囊括所有與消費相關的數據平臺,包括實體類商品消費數據、服務類商品消費數據、金融相關數據等等……希望自己能夠集合所有最有價值的數據,然后在以自己的數據平臺為中心建立Data Exchange Center。也就是說,誰想獲得數據,上我的平臺來,要么用貨幣來換,要么用數據來換。說穿了就象它們今天壟斷電商一樣。”
她又補充道:“百度其實是有資源與阿里巴巴一拼的,但是,對數據的理解和戰略,遠遠趕不上阿里巴巴,百度還沒有將數據上升到公司級戰略,此事還未進入李彥宏的法眼。”
如果說百度沒醒轉過來,那我們看看谷歌。谷歌從搜索到Android到地圖到看上去不太靠譜的無人駕駛車與谷歌眼鏡,其核心也是數據的收集、分發與流轉使用。谷歌從搜索切入做數據,阿里從電商切入做數據。殊途同歸。
當然,阿里方面是不愿太去張揚自己在數據方面的全網野心。他們說得更多的是:怎么用數據為阿里的生態、尤其是商業生態服務。我們就順著阿里目前的口徑來看下:
1、先看25個事業部的拆分。本質上它們分成三類:
上層的垂直業務:淘寶、天貓、聚劃算、本地生活、航旅等等,這些事業部有特定客戶人群和特定市場價值。
下層的基礎設施平臺業務:云OS、支付、物流等等。
中間的共享業務平臺:共享業務、商家業務、阿里媽媽等等,把上面的垂直業務里可共享的的部分盡可能抽象出來,同時又跟下面的技術設施打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