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支撐上述小系統、小平臺自行循環生長的,就是數據。
有段時間馬云愛抖一個包袱:全國最愛買比基尼的地區是內陸大省新疆,這個發現出自淘寶購物數據分析。阿里認為,平臺內的數據可以做更多。
最直接的例子是,阿里日均能積累超過1000萬個包裹的物流路由數據和重要節點的攬貨、分撿、派送和末端遞送的數據,這些數據將形成物流數據服務產品,從4月起面向國內前十大快遞公司的老板發送。
淘寶負責人張宇(語嫣)還提到了另一種可能:“微博、微信現在都是很多人來制造信息、訂閱信息。每個人都找自己想要的,也為生態圈貢獻東西。這個就是正循環。淘寶也想找到這個正循環!
此外,現在輿論相當關注的阿里金融,其核心也是數據。正如虎嗅此前發表的《天下網商》這篇文章說:“關于阿里金融的討論,無論認定其未來會堅持走“小貸”路線,還是成立“擔保公司”轉而爭取銀行牌照,一個基本的背景條件都不會改變,那就是海量交易數據這座金礦。”
車品覺問答
在跟虎嗅細聊時,負責數據業務的首席商業智能官車品覺談到了阿里成為數據公司后可能的產品形態、如何將數據產品化等好玩的話題:
虎嗅:阿里未來要成為數據公司,可能的產品形態是什么?
車品覺:1, 直接把數據用在產品或平臺上,產生價值、賣錢,比如精準營銷、去哪兒。
2, 以數據交易、數據服務作為經營模式,所謂的Data Market Place。但這個方向是很遙遠的,用數據交換的方法來拿到回報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目前沒有成功案例。
虎嗅:除了自身平臺上的消費類數據,阿里還對哪些類別的數據感興趣?
車品覺:我去拿別人的數據一般有兩個可能性,一個可能性是找參照物;一個是知道1+1>2。在我今天的拼圖里,我知道我缺一個碎片,等我拿到這個碎片,我會知道整個數據會是怎么樣的。
我其實是阿里數據的使用者,對外部數據項目的收購決策不在我這里。收友盟,我猜應該是為了它對整個移動端數據的理解。在數據上來講,我們最注重的東西是找參照物,找不到參照物的數據是沒意義的。比如說,我的平臺上用iPhone的人很多,想知道別的平臺是不是也很多。
阿里的未來會是一個數據公司。用周圍的數據來重新定義我今天的數據。舉個例子,我們要是想知道一個用戶是大學生,其實不一定看淘寶數據來推測,通過看他送貨地址是不是大學就能知道。但你怎么知道一個地址就是大學?阿里是沒有大學地址的。所以你要是有了全中國的大學門戶地址,就是用外面數據來解決里面數據的精確度問題了。另外,如果你用了安居客的租金數據知道用戶所在的地段租金多少,你可能能知道這個人有沒有錢。結合一些本地數據,你還能知道他的生活圈子。
我們現在有時是為了解決問題,才去找一些可以解決問題的數據。像集團一直在說的數據運營、數據化運營、運營數據,這些概念是螺旋交替的關系——你更懂得數據化運營就更懂怎么運營數據,更懂怎么分享給別人用。
虎嗅:你們所構想的這個數據平臺,存在無法得到的數據黑洞嗎?
車品覺:數據最大的黑洞就是數據的稀缺性,你的數據再大,用一個放大鏡看進去它都是有洞的,F在阿里對性別的覆蓋率也還是40%。這對數據科學來說怎么用這40%的性別覆蓋,來估計另外60%的性別,并且精確度達到90%以上,就是重要的課題。
數據的玩法是以有限的東西來估計整個餅圖上的東西。阿里底下有非常多的關系數據還沒挖清楚,但如果挖清楚了會有非常多的東西能干。世界是個大文檔的話,每個人都會建立一塊,如果一個人全都建完了,那就不好玩了。
虎嗅:數據委員會近期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車品覺:阿里成為一個數據公司之前,它必須要干的是要一幫人先進來把底層的東西做成。今年數據委員會有三個很難的基礎大山要翻過去:
1 數據安全。數據開放給更多人去用才會更有價值,但同時安全也存在極大壓力。誰應該看什么不看什么。怎么保護個人、商家、公司的隱私,在上一中前提下開放數據給分析師來用。
2 數據質量。控制數據質量為什么難?下游的質量要從上游來看。生產一組數據出來時,如果不給出一些標簽,沒人知道這個數據是怎么來的。要保證數據本身在源頭是干凈的,否則垃圾進去垃圾出來。
3 數據化運營。真正要做數據化運營,應該是80%懂商業的人來用數據解決問題,20%的人保證讓數據可用。這個要做的是組織文化。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