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億回收成本誰買單?
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雖然有規模有市場,但因為未解禁,企業經常受到“特殊關照”。
“我們企業大都有正規工商營業執照,每年也正常納稅,除了在當地工商局登記時生產經營項目中不會直接寫明‘發泡塑料餐具’。但因為‘名不正’,所以這些企業‘言不順’,經常被舉報查處,還被別有用心的人敲詐勒索,企業為了持續經營只得隱忍不發。”一位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負責人向21世紀網“訴苦”。
為了保住其巨大利潤,也為了不再受“特殊關照”,廣州10家發泡塑料生產企業決定放手一搏,向律師求助以求得解除發泡塑料餐具禁令,企業支付律師450萬“公關費”。
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并將于今年5月起生效,這意味著發泡塑料餐具生產將解禁。
上述10家及更多的地下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將“轉正”,并且迎來一個發展的高峰。
但大量發泡塑料餐具使用之后如何回收處理,是一道無法回避的問題。這最終是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還是廠家出錢、或是國家來買單?
目前我國的垃圾回收體系不健全,尤其是在沒有人愿意分揀發泡餐盒的情況下,將其從垃圾中分揀出來花費的人力、財力都很大。此外,發泡餐具回收還面臨體積大倉儲運輸費用高、含油多不易清洗、清洗廢水處理困難、二次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如果回收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白色污染”或將再次上演,最終公眾利益將受損。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改性塑料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英俊稱,目前在回收發泡塑料餐具技術方面較以前有很大的進步,可以利用“非溶劑型熱介質消泡減容技術”將回收后的餐具進行消泡回收,大大減少發泡塑料餐盒占地面積,方便運輸。但劉英俊向21世紀網表示,這套消泡設備需要十幾萬,如果投入企業生產可能會更高。
很多專家建議學習上海“三分錢”的做法:從2000年6月14日開始,上海實施《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根據“誰污染,誰負責”的環境管理原則,由管理部門向生產一次性塑料飯盒的廠家每只收取3分錢的污染治理費,作為回收處理費。
但作為上海“三分錢” 配套工程,全國僅剩的唯一家發泡塑料餐具再生處理企業昆山保綠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目前也難以維系,各發泡塑料企業生產廠家因成本原因無法繼續繳費,使得其長期處于開工即虧本狀態。
若需要重新啟動發泡塑料餐具回收工程,其成本遠不止三分錢,董金獅稱包含分揀清洗人工成本、運輸成本、廢水處理成本等在內,攤至每個餐具需要六分錢成本,而這部分錢由誰來承擔?“企業肯定不愿意承擔,其餐具成本本身就幾分錢,如果將這六分錢攤入企業,每年將總共投入9億元來進行回收處理,企業將無利可圖。”董金獅向21世紀網表示。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