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以為收購者是這么決定該以多少錢收購一家創業公司的:幾個高管走進一間會議室,每人在一張紙上寫個數字然后放到帽子里,然后老大從帽子中抽出一個數字,OK,就是這個價了。
聽著像天方夜譚是么?但是你看創業公司被收購的價格是如此的隨機,有些公司在沒有收入、用戶甚至產品都沒有的情況下,還是賣出了可怕的高價,也許事實情況跟我猜測的差不太遠。
話雖如此,創業公司的估值還是有跡可循的。在上世紀末的互聯網泡沫中,互聯網公司是根據其吸引的關注度來估值的。1999年Yahoo以59億美元收購Broadcast,平均算下來,Broadcast每個用戶值一萬美元。
今天這個辦法已經行不通了,眼球不是一切,那么沒有營收的創業公司是如何估值的呢?這得看買家是出于什么原因要收購你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收購是為了人才。PrivCo的CEO Hamadeh稱,如果一家公司沒有營收也沒有用戶,收購時每個員工大概要話75到150萬美元。這類人才收購同去年相比增加了91%之多。Facebook在這方面算是領頭人,去年完成的12筆收購全是人才收購,收購之后會將工程師整合到自家隊伍,然后關閉原服務。另外Twitter收購了8家,Yahoo、Google、Apple等也有這類人才收購。
根據Hamadeh的估計,我們大概可以猜到一家公司的估值是多少,如果是人才收購的話。比如一家10人公司,沒有營收沒有用戶,可能就值1500萬美元,刨去辦公設備、關停公司、補償原投資者,最后的估值大概是3000萬美元。
Chris Dixon在一次采訪中表示,雖然近來的一些收購似乎價格太高了,但是不少都是分4年付清的,這樣交易價格就合理多了。“如果你在人才收購中每個工程師給100萬美元,分四年付清的話也就是硅谷的平均工資水平。”
當然也有些交易是讓人搞不懂的,比如最近的Summly,一個17歲小孩做的新聞應用,只有兩名雇員,也沒什么特別獨特的技術,卻被Yahoo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
如果一家創業公司有自己的用戶,收購就是沖著它的產品來的,這時候收購金額就很難確定了。亞馬遜最近買下了一個社會化閱讀網站Goodreads,花了1.5億美元。之前Mailbox排著排著隊就被Dropbox一億美金收購了。對了,還有神奇的Instagram,十億。
哈佛商學院的教授Eisenmann稱,那些非人才收購型的交易,估值主要會考慮三個方面,其一是自己從零做起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出優秀產品吸引到用戶,其二是被收購的公司潛在的現金流,最后一條是,多高的數字才能夠讓管理層和投資者愿意放棄自己的夢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