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增長較慢,缺乏爆發點,市場潛力難評估;市場化欠佳,拼關系拿單子;退出周期過長等因素使得2B企業長期沒人愛,現在2B企業的春天來了,到底什么樣的2B企業容易成功?
針對2012年美國投資市場的變化,著名早期投資機構Atlas Venture的合伙人了Jeff Fagnan在接受Techcrunch采訪時,曾經談到:
“我們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天使投資在2(To)B和2C兩類型的創業公司間搖擺。我不知道創業公司自己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從2C轉向2B,但這兩者之間界限的確開始模糊。2C的創業公司仍然能拿到投資,但顯然投資人的注意力也被更多地轉到2B的那一方。”
2B企業投資光環的擴大顯然并不局限于美國,太平洋的西海岸同樣如此,正如在《創業家》雜志社社長牛文文所談的那樣:這些年,中國涌現出大批中小企業,它們要在2C市場里殺出來,就需要公關、需要品牌、需要管理咨詢、需要培訓……于是,滿足中小企業軟性化服務需求的市場出現了。
IDG投資副總裁牛奎光也在為國內的2B投資“唱多”:“中國企業軟件的發展面臨盜版問題,但現在已經開始有了去盜版化機會,既往企業對“服務”的不認可,正在發生慢慢的改變,此外中國人工成本上升,正在倒逼粗放式增長開始需要精細化管理。”
無論如何,2B企業的春天的來了。
2B企業為何長期沒人愛?
團購來了,又去了,電商來了,也消停了,為什么沒有聽到2B企業的聲音呢,至少是在資本市場上。
“2B企業在VC面前顯得不是那么‘性感’”,一位在微博上化名“嘻哆米”的資深投資人談到。畢竟VC是市場化的產物,而市場又帶有天生的逐利性,但如果單從逐利這一個維度來判斷,2B企業顯然是滿足條件的,那2B公司在VC面前的痛點又在哪呢?
“嘻哆米”指出了其中的四點。
首先,2B公司的增長較慢,缺乏爆發點。2B公司的增長通常是由巨額訂單的產生來決定的,因此其曲線是臺階式的,而與此對應的2C則容易尋找到商業模式和用戶增長的臨近點,只要過了“閥值”無論是營收還是用戶都會呈集合式的爆發,從而在一定時期內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IM如此,團購如此,最近紅得發紫的打車應用同樣如此。而VC最欣賞便是有爆發的項目,2B增長曲線給VC帶來的感覺并不是特別興奮。
其次,市場化欠佳,拼關系拿單子。雖然“關系”對于ToB公司可以形成產業門檻和企業護城河,但事實上“關系”通常也是把雙刃劍,不利的方面則在于“關系”會形成竟業現象。比如運營商中,很難有一家初創企業能夠為三家運營商同時服務,通常是拿下了中國移動便意味著被電信、聯通拒之門外。同時“關系”節點的關鍵人物工作調動也成為2B的痛。
其三、投資人很難評估2B企業的潛在市場。由于ToB企業的項目是“實打實”的,很難提供類似QQ秀之類的增值服務,因此顯性的市場潛在規模便成為了唯一的考量標準,但由于企業級市場信息的極度不對稱,造成了國內ToB企業上市公司中在新興行業的參照系十分不足。
最后,退出周期過長。“如果目標是IPO,最終被并購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局,如果最初定位便是BAT兜里的現金,那未來恐怕連被并購的機會都沒有。”“嘻哆米”談到VC退出中的IPO與并購邏輯。由于國內VC通常是7+2的模式(即7年的投資期與2年的退出期),但2B企業許多則是在10年才可能看到爆發的機會,這顯然是VC所等不及的。
什么樣的2B企業容易成功?
雖然相比2C企業,2B企業有著各式的低姿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資本市場上,2B企業的規模不落下風,反而是由于自身的“缺陷”,形成了營收增長穩健,甚至逆周期發展的特點,在VC的資產組合中形成了一道特有的風景線。
“世界500強里應該有三類公司,2B、2C、2B+2C,這些企業的數量不相上下。2B公司像Google、埃森哲,這些公司都做的非常大,有基于互聯網的,也有以傳統為主的咨詢服務公司。所以從這里來看,企業服務公司2B公司是可以做的很大的。”達晨創投合伙人傅忠紅在創業家傳媒4月25-26日舉辦的黑馬大賽北京分賽上談到Cye.com.cn。
在2B行業投資中,達晨創投的建樹頗多,譬如i黑馬曾經報道過的慧聰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例,而通路快建更是一家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有中國特色的2B行業領先者,如果更早一些的藍色光標公關公司亦是其中的代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