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消費的O2O入口之戰,正在從團購行業的洗白開始。與此同時,O2O也正在改變電影院線的玩法。
不少人都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目前,在北京、上海的很多電影院里,售票處顯得非常熱鬧。賣票的隊伍前站著3個服務員,與之并列的是旁邊還擺著6臺機器。這些機器來自美團、拉手、網票網、時光網、豆瓣電影、格瓦拉……很多人通過這些公司在PC或手機端的產品定票,只要用驗證碼到柜機前一掃,不用排冗長的隊就能完成選座和取票。
似乎一夜之間,各方勢力都在搶占電影院的市場。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團。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動作是,從2012年初美團就開始將電影票業務從傳統的團購業務中獨立出來,不久前將其App更名為貓眼電影。這個獨立產品除了有查影訊、團購電影票的功能之外,還增加了在線選座的功能。
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統計,2013年1~2月,全國電影觀眾人次突破1億,票房累計約37.5億元。而據團購導航團800數據顯示,2013年1~2月僅團購為電影票房貢獻了4.45億元,超過1600萬人次通過團購購買電影票。
作為一個剛需市場和O2O的絕佳切入視角,電影行業的玩法真的變了。
常態化之后
誰在常態化?是電影還是團購?
就像誰也分不清楚是團購成就了耀萊,還是耀萊帶動了團購一樣。耀萊成龍國際影城,一家地處五棵松,位置并沒有地理優勢,周邊商業業態也并不理想的影院。自身17個廳,3000多個座位的龐大體量,只能通過團購彌補流量空缺。不過也正是憑借連年不斷的團購促銷和大量的團購用戶,耀萊成龍五棵松店做到了2012年單家影院票房達到8000萬的全國業績之首。
這兩年,電影票房市場一直保持每年30%~40%的增速。人們看電影的頻次,尤其在一二線城市有所提高,成為人們休閑娛樂最常見的消費出口。而作為一種標準化的體驗,用戶只要選對影片,電影院的影響因素不大——這和餐廳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也使電影團購越來越成為一種稀松平常的模式。
因此,電影院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引來消費者。而這場巨大變革和最重要的變量是團購。
在電影票這件事上,團購的本身也已經進入了常態化狀態。2年之前的團購模式還是“打造爆款”,就像淘寶上的爆款產品一樣,起初各家團購半分割半壟斷幾家影院,用極低的價格和某個產品打響市場。而現在,完全進入扁平化的競爭,大家都可以通吃。
而這里面的邏輯是,當用戶體量達到一定階段,這些團購網站也希望能影響更多層級的人、做更多的事、同時又要擺脫消費者對服務、質量的擔憂的時候,團購網站需要不斷向上走,向深度O2O進化。
要成為未來生活消費的入口,洗白從團購網站開始。
經歷過了千團大戰,幸存者美團以超過第二名2倍的銷售額無懸念占領了團購的最高陣地。2月23日,美團網CEO王興在自家的三周年年會上提出,2015年的目標是1000億,而實現這個目標最好的角度,是O2O。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