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獲取這些企業硬信息,更激進者如建行、交行,去年下半年已分別上線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試圖通過打造自建的電商平臺,來鎖緊客戶,以及抓取企業客戶信息。
“但電商能覆蓋的企業群其實也是有限的,僅限于一些商品貿易型公司,更多的中小企業并不通過電子平臺運營,這部分客戶才是銀行等金融機構主要服務群。”上述股份行人士認為,最后還是需要有人來整合廣大企業的信息,提高貸款和金融服務的
效率。
記者日前從溫州金融辦相關人士處獲悉,溫州目前在推動中小企業信息整合3方聯動,其中一個是人行的征信;一個是發改委牽頭整合19個政府部門信息;還有將成立一家民營信用數據服務公司,主要整合一些產業、運營數據,以報告形式出售給金融機構。
“今年江蘇省科技廳也在牽頭整合中小企業信息,不過范圍仍僅限于省內各個高新園區的科技中小企業。之后應該會推出科技企業的信息庫。”上述江蘇銀行信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民營征信機構尷尬
放眼全球,企業征信提供者除了政府部門,也包括民間機構。在記者采訪中,多位受訪者提到了臺灣一家民營征信機構“中華征信所”。
中華征信所,成立于1966年,由被稱臺灣“征信之父”的張秘創立,以工商征信為主要服務內容,建立了企業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等29個不同類別的數據庫。
“中華征信所是臺灣最大征信機構,其得益于臺灣地區的信息開放,這點內地無法比量。”上述股份行人士稱。
據了解,在我國臺灣,行政部門掌握的招標黑名單、工商登記注冊信息、稅務信息、戶口信息等公共信息,以及票據交換所、證券交易所等專業數據庫信息,均可通過公開渠道獲取,有些信息甚至強制公開。
“內地不具備這樣的環境,我了解深圳一家民間征信機構,想獲取政府一個部門信息,談判很艱難,除了支付費用,政府不允許保存信息,開放的接口也可能中途停掉。”尹飛對記者稱。
據他了解,一個征信機構很難和政府多個相關部門都談妥信息開放,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如果只能談妥一個部門接入信息,“信息不完全,一個企業信息就很難交叉驗證,價值就又變得不大,這家征信機構存活的很艱難”。
目前,市場傳聞國務院頒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今年實施后,平安集團擬出資約5000萬元成立征信公司,或也同樣將面臨民間征信機構尷尬處境。
“有能力也最方便整合信息的是地方政府,并沒有技術難題。”一家股份行人士對記者稱,目前信息相對透明的是上海地區,訴訟、水電等信息相對公開,但也仍沒有部門出來整合、提供這個信息。
“每個政府部門都有自己信息中心,只要把信息都接口到一塊,就可形成綜合信息數據庫,并不特別困難。”貸幫創始人尹飛對記者稱,困難的還在于政府部門之間協調。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