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媒體工作過八年,采訪過很多企業家,包括中國的幾個首富。我也看過很多企業家的創業經歷的報道文章,還有一些傳記書籍。這樣的文章和書籍看得越多,就越覺得這樣的創業故事不可信。原因是什么呢?容我娓娓道來。
傳記是對一個人的畢生總結,一個好的傳記應該是經過周密訪談,歷時多年才寫成的。《喬布斯傳》就是一本很好的傳記,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是一個非常資深的媒體人。他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采訪了喬布斯身邊的各種人——家人、同事、同行,還有他的對手,然后通過反復交叉求證,從而得以完整和相對客觀地呈現一個完整的喬布斯。他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喬布斯的一生,這樣的傳記是可信的。
但在中國,大多數的企業家的傳記不是這么寫的:作者和傳主聊了多少個小時,然后結合一些公開資料,幾個月就寫成一本書。敬業一點的作者會有一些對同行和同事做一些訪談,但總的來說這種觀察和描述是單緯度的。這種傳記有很強的公關色彩。很多企業家之所以愿意寫傳記,是希望能留下一些名聲,而他們很少有勇氣直面自己的所有過去、會有意無意地修飾自己的人生,因此這種傳記的真實性也是存疑的。
我曾經看到一本首富的傳記,寫了他在五歲的時候看到一群螞蟻在搬家,然后作者就說企業家的雄才大略在五歲時就看出來了,這不是在扯淡嗎?!中國的歷史有個傳統,一個人只要做成了一點事情,他在出生的時候往往就是天有異象、電閃雷鳴……在中國,很多傳記的作者往往都在美化傳主,缺乏對傳主客觀全面的描述,很難完整地呈現其經歷和思想。
很多傳記故事往往只有開頭和高潮,卻沒有過程和低谷。他們的成功往往充滿了戲劇性,就像坐直升機一樣,過程卻語焉不詳。其實,一個人的路上一定是有低谷的,一定有過一些不堪回首的人和事,只不過那些企業家不說罷了,就像那是心頭的一道傷疤一樣。創業就像穿過一個漫長的隧道,你心中有一個信念,但是你看不到光明,你必須不斷地往前走,中間經歷了很多煎熬和掙扎,后來見到了一束光,你成功了,這是大多數真實的創業故事。
但是,很多傳記文章中間看不到過程的艱辛,看不到內心的掙扎和糾結,我們看到只是一個開頭和結尾,沒有看到過程。而創業故事的過程才是最有魅力的,但是一般來說企業家不會說,因為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很多作者也沒有足夠耐心去問。如果說一個人只是講自己的故事,由于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他往往看到的是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他倒不是非要撒謊,而是不能跳出自己的局限性,所以這個時候,這種所謂的傳記,往往就缺乏了真實性的考慮。
還有一個誤區是媒體自身屬性決定的。媒體就像一盞探照燈,在茫茫黑夜之中可能站著一百個人,這時候一盞探照燈打過去,照到了某一個人。這個人當時已經成功了,然后媒體就開始給他們總結。這個人為什么能成功呢?它去搜索他所有的背景資料,還有他的一些言論,然后得出一個結論:這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過去做過一件什么事,說過什么話。反正一個人要是成功了,以前做的任何事都是對的,其實這不過是一種事后總結罷了。
真實的版本是:當媒體在描述一個人的成功時,必定有99個跟他同樣的努力,同樣勤奮,天分也差不多,但就是運氣差一點這樣的創業者。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因為他們失敗了,媒體的探照燈照不到他們的頭上。這也是媒體的悲哀,因為它照到的只是成功者,當然有時候也有失敗者的案例,但這種案例也是根據媒體的需要來選擇的。單個來看,即便這些故事完全真實,但是這種個案的真實,又能多大程度上反映一個群體的真實呢?
創業像登山一樣,一開始可能有100個人登山,然后半山腰的時候發現只有10個人在繼續登;快到山頂的時候可能只有兩三個還在攀登,其他人都已經退出了,或者掉下去了。最后才有一兩個人成功登頂。這時候媒體的話筒伸到他面前,請問你是怎么成功的?這個人侃侃而談,然后媒體會把這個故事包裝給讀者。讀者也需要這種故事,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也從中獲得激勵。企業家、媒體和讀者達成某種默契,他們各取所需,共同塑造了我們通常看到的創業故事。
有一個知名的經理人寫過一本暢銷書:《我的成功可以復制》。一個道德上有瑕疵的經理人算不算成功?這個問題可謂見仁見智,我也不去下結論。但我想說的是,認為某個人的成功可以復制,這是天大的謊言。沒有人的成功可以復制,每個人的道路都是與眾不同的,你可以向他人學習他的成功經驗,但你永遠無法復制別人的成功。如果你說你的成功可以復制,我只能說你在有意的誤導,甚至在欺騙別人。
作為一個媒體人,作為一個讀者,千萬不要被你所看到的、你描述的、聽到的各種各樣的創業故事所蒙蔽。你應該非常清楚地知道,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不容易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因此千萬不要去模仿別人。走自己的路,因為沒有一條道路是能夠重復的。這也是我對所有創業者,年輕朋友的忠告。為什么創業故事大都不可信?Cye.com.cn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