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專業體檢機構應該算是個舶來品,當時面向的也是高端人群。因此在2002年之前,這一領域都沒有受到過特別的重視。
韓的上述文章也證明了這一點:衛生部對15個城市597所體檢機構所做的統計結果表明,2002年這些機構共接待1100萬人,總體檢費用為6.6億元。平均每個體檢機構年收入110萬元,平均每人體檢花費55元。可見當時體檢僅處于行業的原始形態。
2003年,體檢行業開始爆發式增長,業內說法是與SARS的流行不無關系。因擔心疾病傳染,較高端的消費群體開始注意到民營體檢機構的存在,帶動更多需求從普通醫院體檢科轉向。
到2005年,上述597家體檢機構收入就達到26億,接待1700萬人,人均費用143元。這個時候出現的民營體檢機構,幾乎都是以“高端”、“五星級”作為賣點的。
“慈銘們”的成功正是由于精準的定位。當人均體檢費還只有143元的時候,2006年慈銘最簡單的入職體檢費用最低是274元,同樣的套餐即使在今天價格也只有185元。而當時最貴的套餐則高達10186元。
但經歷幾年的競爭之后,慈銘、愛康國賓等企業很快發現,光是“酒店級的體驗”已經很難有大的吸引力了。深圳慈銘體檢2010年一份市場研究報告很明確的指出,“酒店式服務”這一口號對消費者而言用處已經不大。
一個新興的市場很快被開拓出來。既然是舶來品,那么外資企業應該會樂于接受體檢這項服務。于是大量
開發團隊客戶成為體檢機構的主要工作。據韓小紅自述,她的第一筆生意就來自北京市律師協會,因為協會每年會給8000多名會員做一次體檢。
體檢機構的業務構成一直是個秘密,一般都認為團隊客戶是這些機構收入的絕對來源。上述業內人士介紹:“愛康國賓內部有個統計,雖然愛康一直在力推高端體檢業務,但實際上團體體檢和高端體檢的比例為7:3,主要的盈利還是在團體業務上。”
美年大健康董事長俞熔也曾表示:“美年的企業團體性購買目前是主要的客戶來源,個人用戶還只占一小部分。”
團隊體檢主要是以單位福利的形式贈送給員工的,在實際操作中,哪家機構給的返點多,哪家機構便能爭得市場。上述深圳慈銘的報告中,深圳本地的體檢連鎖機構瑞格爾2009年收入為6000萬元左右,而附帶醫療服務的深圳愛康國賓2009年只有1200萬元的收入。慈銘分析的原因是“瑞格爾能夠提供折扣返點”。
健康訴求經過引導和團體購買,變成體檢機構的收入來源,這一模式造就了慈銘、愛康國賓等機構的成功。除了部分真正關注自我健康狀況的消費者,大部分參檢的人由于并非自己掏錢,因此對結論的關注程度并不高。這種消費和接受服務雙方的非對等性,使體檢機構的服務越來越快餐化。
快速膨脹的危險
體檢行業收回成本比莆田系醫院更快,多開門店意味著更多的收入
美國市場分析公司Frost & Sullivan認為,2020年中國體檢市場規模會到3000億,但其中公立醫院主導的體檢仍然占據主流。
2011年衛生部公布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2010年醫院、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組織的健康檢查占全國體檢市場的約90%,專業體檢機構僅占1.89%,全年為542.39萬人次。
不過,體檢機構的想法是:只要收入水平和體檢總需求量不斷上升,體檢機構總是不會缺少客源,只要忍過頭幾年的市場培育期就會迎來曙光。這種信心的基礎就是體檢行業的超高利潤。
以慈銘體檢二線城市的加盟連鎖店為例,加盟費標稱100萬元,實際支付約為60萬元。門店開業所需的投資可大可小,如果按照慈銘北京公主墳店的規制,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項目投資約為1800萬元。而一般的二線城市,初始投入資金約為600到900萬元。
慈銘體檢的成熟門店毛利率約為40%,按照公主墳店的規模,投資回報周期約為5.95年。而規模較小的二級城市門店,回報周期可控制在4年以內。即從獲得加盟資格開始門店裝修,到收回投資僅需4年。
根據測算,慈銘體檢北京和上海的成熟門店年接待量在5萬人以上,省會城市如成都、濟南,年接待量也接近5萬。金華等非省會城市每年約接待2萬人。按平均每人最低300元的費用計算,二線以上城市門店做到1000萬元的年收入絕非難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