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慈銘體檢收入5.7億元,凈利潤為8713萬元;2012年愛康國賓宣稱收入8億元,業內普遍估計其凈利潤為7000萬元。美年大健康董事長俞熔則透露,美年在2011年年收入就超過了10億元。
多開門店就意味著更多的收入,美年大健康的規劃是在未來5年內再開100家店,實現年1000萬人的體檢目標。愛康國賓則是力爭8年內從8億做到100億。
但市場容量是否支持這些機構的高速發展?在慈銘股份的招股說明書中,“專業體檢機構”2010年接待了542.39萬人次,同比增長11.05%,看似一個不錯的數字。
記者查詢《2011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后發現,所謂542.39萬人次的執行主體,并非專業體檢機構,而是“門診部”,所進行的也并非完全是體檢服務,而是“健康檢查”。在年鑒中,全國各類口腔醫院進行了76.58萬次類似的健康檢查。可見“門診部”完成的“健康檢查”人次數并不能和專業體檢機構所做的體檢人數劃等號。
不過既然發了那么大的宏愿,慈銘、愛康國賓等機構還是要努力去實踐的。各大體檢機構紛紛尋求資本的幫助。資本的介入使得體檢這門生意變得更為浮躁。
資本綁架下的變味
慈銘、愛康國賓和美年大健康等體檢機構開設“高端服務”,從知名醫院挖名醫參與診療的做法將越來越多
“今年三季度之前慈銘股份基本沒有機會IPO了。”海通證券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
2012年7月27日,作為登陸A股的第一股,慈銘股份順利過會。但在當時的高壓之下,慈銘和當時過會的很多公司一樣,直到今年仍未上市。
鼎暉旗下三只基金扎堆慈銘股份。早在2004年,鼎暉就首輪投資了慈銘3500萬元,為其擴張提供了資金保障。2008年4月,中國平安保險又投入1億元。慈銘用這筆錢收購了深圳我佳體檢12家門店和北京佰眾體檢3家門店。
愛康國賓則至少已經拿到了第四輪的風投。美林、eplanet、華登國際、清科集團等機構早在2007年甚至更早就向愛康國賓注資,加上此次高盛的投資,愛康國賓前后融資超過1.6億美元。愛康國賓此前曾稱,早在2008年底就基本完成了赴港上市的手續,但多年過去,上市一事一直未能成行。
美年大健康則由凱雷控股13.5%,并計劃在2014到2015年間上市。
無法上市就意味著資本無法順利退出,只能在經營上增加更多的壓力。資本綁架之下,各家體檢機構不得不想方設法聚攏更多的人氣。除了各類三折、四折的體檢卡團購打折之外,如前文所述的誘導需求、違規診療、作弊代檢等現象也就層出不窮。
除此之外,各家機構還紛紛在高端服務領域下功夫。
慈銘上市募投項目之一就是奧亞體檢中心,計劃投入1.12億元,建成高端體檢服務旗艦。奧亞體檢中心在慈銘內部被稱為“慈銘奧亞醫院”,除了提供高端體檢服務之外,還將包括健康管理、中醫養生調理和歐洲抗衰老等服務項目
慈銘一直宣傳,和301、協和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有合作關系,但如果這種合作僅僅在普通體檢上,顯然浪費了這么優質的資源。奧亞醫院未來的定位就是將這些優質的外部資源用于慈銘,前述業內人士表示:“高端的健康管理,實際就是讓這些名醫來為患者提供服務。國內有家健康管理機構,聲稱能請到中南海級別的專家。相比之下慈銘還是保守的。”
愛康國賓的前身愛康網則更是將消費者這一核心訴求發揮到了極致:2005年開始,愛康國賓提供“北京市預約掛號”業務,甚至能提供“全國綠色通道服務”,一度成為其業務的重要賣點。2009年被批為“集團化倒號”之后,北京市衛生局叫停了這一業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