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互聯網行業最吸引眼球的事情當屬6月17日余額寶的正式上線。這一事件引發廣泛評論,叫好的、叫罵的絡繹不絕,中間還夾雜著證監會的官方聲音。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都是余額寶的一次成功營銷,也給廣大人民群眾上了一堂生動的互聯網金融課。
那么問一個問題,余額寶算互聯網金融嗎?這個問題可能會讓人錯愕,錯愕之后想必大部分人將怯怯的說:應該算吧,少部分人則會堅決的說:算!
什么是互聯網金融?
到底什么是互聯網金融,行業內外都沒有明確的說法。有人認為金融互聯網的本質是脫媒,有人認為是去中心化,有人認為是大數據(所謂數據金融)——他們都在不同維度去描述這一概念。但即使這樣,余額寶既沒有脫媒(它甚至在銀行帳號與基金帳號之間多加了一層媒介——支付寶);也沒有去中心化(支付寶就是這個中心);對大數據有依賴,但并不關鍵。那么為什么我們還認為它屬于互聯網金融呢?
馬云本人對互聯網金融有過多次闡述,例如2013年3月份宣布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成立的時候,他說:“用互聯網的思想和技術,讓金融回歸服務本質。”最近他又說:“而要服務80%,以前沒有被服務好的,我們必須用新的思想、新的技術去服務他們。”因此在馬云的互聯網金融定義里,互聯網思想(新思想)、互聯網技術(新技術)是關鍵。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思想?馬云沒有仔細說,我們也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不是沒答案,而是答案太多,一百個人眼里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個人里更會有一千個互聯網思想。作為結果,互聯網金融概念上出現混亂是必然現象。
那么我們拋開抽象的“互聯網思想”,著眼于互聯網技術,把互聯網金融定義為互聯網技術支撐的金融行不行?馬云又說了,不行,因為還存在“金融互聯網”,那是“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表面上看馬云似乎在表達這樣的意思:金融行業擁抱互聯網不算互聯網金融(只能算金融互聯網),互聯網行業擁抱金融才算,如果說的更露骨一點則是:互聯網公司搞的金融才是互聯網金融。
爭的是什么?
如果僅從馬云的只言片語理解互聯網金融,可以說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之辯,實際反映的是對金融話語權的爭奪。我們聽說過互聯網貿易,沒有聽說貿易互聯網;聽說過互聯網培訓,沒有聽說過培訓互聯網。原因在于上述領域沒有話語權的爭奪,互聯網與這些領域的融合是沒有太大阻礙的事情。但在傳統經濟互聯網化的過程中,也時常發生到底應由互聯網精英主導還是由傳統行業精英主導的爭論(虎嗅網上曾有類似文章)。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之辯正是這一狀況在金融行業的體現,而金融行業由其特殊性,話語權的爭奪更加重要,也更顯激烈
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為互聯網金融正名的行為背后似乎還隱藏著與傳統金融機構劃清界限的動機。傳統金融具有極高的門檻,被嚴格監管,局外人很難進入。扯起互聯網金融的大旗,以互聯網思想、互聯網技術包裝事實上的金融行為,將有利于示好監管當局并贏得良好的輿論支持。從這個角度來說,強調互聯網金融也是互聯網企業非常聰明、討巧的一個姿態。馬云在外灘會議和人民日報上說:“未來的金融有兩大機會,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才引發的。金融行業也需要攪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進來進行變革。……對于中國金融業來說,讓更多人參與比多發幾張牌照顯得更重要。”把這個意思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
事實上國內監管方對互聯網金融也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例如6月21日的余額寶備案門事件中,“證監會發言人也承認,余額寶是‘市場創新的積極探索’。證監會支持市場創新發展,并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寬松環境“。證監會的這一表態或許與雙方的良好愿望有關,也或許因為互聯網金融尚未觸動到傳統金融行業的根本。
著眼增量、走向融合
阿里金融目前所做的事情,均著眼于增量。阿里的小微貸款面向銀行不愿觸碰的人群,體量有限;阿里的余額寶針對自家支付寶里沉淀的資金,與銀行毫無關系。更為重要的是阿里依靠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和大數據分析能力,可以合理控制相關風險。因此銀行利益沒有損失,監管機構也樂觀其成。但是阿里金融能否沖出自己的平臺,能否把自己的模式推而廣之、發揚光大,業界普遍存疑。余額寶可視為回應這種質疑的一個實驗,實驗內容是以第三方支付形式建立金融產品銷售渠道的可能性。余額寶銷售貨幣基金順利的話,當然可以期待更多金融產品通過阿里的平臺進行銷售。結合阿里在其它方面的嘗試(例如賣保險),那時阿里將不僅是電子商務平臺,還是電子金融平臺(或者如《從支付寶到“信用寶”?支付寶的進化野心》一文所說的個人金融中心)。
但反來過,即使這一平臺獲得成功,卻絲毫不意味著阿里顛覆了金融,搶走了銀行的飯碗。阿里做的實際上是需求對接的事情,它銷售的是傳統金融機構的產品,更需要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馬云所謂的“改變銀行”,更有可能是從入口處拉動金融機構的產品設計策略,擴大金融的覆蓋范圍,提高金融渠道的效率。也就是說即使馬云所謂的“互聯網金融”也遲早要與“金融互聯網”融合。
因此,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之爭反映的是當前話語權和行業利益的爭奪,而最終這兩個概念會融為一體。單從互聯網或金融誰占主導權的角度去定義互聯網金融,對于我們理清概念并無幫助,且在事實上造成割裂與混亂。作為一個外行,我完全不了解金融行業的運作,只能冒昧猜測大約與其它行業一樣,成本和效率總是重中之重(只是成本和效率依附的對象不同,運用的工具不同,例如風險可能是制約金融行業成本和效率的一個關鍵點,由風險隱患而帶來的嚴格監管可能也是)。那么行業創新的本質也經常表現為擊中行業痛點,實現成本和效率的可持續優化。
具體到金融行業,一切依托互聯網技術或借鑒互聯網模式所開展的消除痛點、優化成本和效率的行為,似乎都可以歸入互聯網金融的范疇。不僅僅包括互聯網支付、互聯網信貸、互聯網理財等等,甚至可能還包括(金融的)互聯網監管。所以如果余額寶算互聯網金融的話,在線基金銷售也應該算;P2P網貸算的話,宜信(它改進了P2P網貸模式運用于線下)也應該算。它們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并無本質區別。
類似于小微貸款、余額寶的新產品和互聯網企業的攪局與創新無疑有利于改造金融行業,使金融能夠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能惠及更多的人群,促進資本流通和資源的優化。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其鼓掌、叫好。但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企業除了攻守關系之外,逐步走向融合是必然趨勢。況且它們也有共同的敵人,例如國外Square創新性的無卡支付;Simple不帶任何分支機構、幾乎不收任何手續的創新性純網上銀行;Planwise和Mint的創新性工具理財,等等等等。如果這些國外的互聯網企業(或者被山寨化后)也能夠借助更高級的XX創新金融概念避開監管,落地中國市場,那無論是革新派、還是傳統派,都夠喝一壺的了。
金融可能被顛覆,互聯網可能被取代,唯一不變的只能是創新。如果不從創新的本意去探究互聯網金融的實質與意義,那么在一個外行人看來,這個概念的價值就不大。
余額寶不是所謂“互聯網金融”的第一堂啟蒙課,也不會是最后一課。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