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校園促銷現違規
9月3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幾所院校發現,盡管新生還未正式報到,三大運營商的促銷活動已經開始預熱。
記者注意到,運營商之間的促銷活動有所不同。中國移動的促銷是新老用戶均可享受優惠,中國聯通則是必須新開卡用戶才能享受某些優惠,而中國電信未見太大的促銷活動。
北京麥林英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總經理盛偉煜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反映出現階段三大運營商不同的銷售策略,移動是保在網用戶,聯通要保新增。
盛偉煜表示,中國電信在北方是弱勢,但在南方發展很快,其采用的固移結合,就是家里裝了寬帶送手機,送話費、送流量,利用寬帶這個切入點,將用戶的手機都置換過來。
其實三大運營商對校園市場的爭奪,并非表面這般平靜。
小雷(化名)是武漢一所大專院校的大二學生,今年他參與了中國移動的校園促銷活動。小雷告訴記者,為了準備這場迎接新生的促銷活動,各大運營商早在暑假階段就開始進行人員招募和培訓。“錄取通知書夾帶手機卡,到校后用通知書里的手機卡與身份證進行捆綁。之后充話費送手機、0元購機、充話費送購物卡等促銷活動輪番登場。”小雷說道。
而今年的競爭則更為激烈,小雷告訴記者,在武漢,運營商甚至會對一些學校進行包場,不允許其他運營商進入。而這一行為不符合監管部門規定。
2011年,工信部發布《關于規范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校園電信業務市場經營行為的意見》,要求運營商不得與學校簽訂排他性協議、也不能在錄取通知書中夾寄手機卡。但這一《意見》如同一紙空文。
通信行業專家陳志剛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工信部和教育部都是監管不作為,這種現象早應該重罰。
KPI重壓下的白熱化競爭
三大運營商的激烈競爭,讓校園促銷開始變了味。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一切都是業績考核重壓之下,底層員工為完成業績所造成的。不少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運營商的KPI指標是根本原因。
一位中國移動的員工告訴記者,中國移動在校園市場的考核是90%,甚至是95%。所謂的90%甚至95%是指,校園市場新增100個用戶,必須有90或者95個是中國移動用戶。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考核壓力相對小一些。
上述員工對記者表示,在高壓之下,中國移動的員工經常拿著自己的手機卡,去換學生手里其他運營商的卡,以此來提升占有率。
中國移動是三大運營商中最早進軍校園市場的,于2002年3月正式推出“動感地帶(M-ZONE)”,主要就是針對校園市場。幾年之后,中國聯通才推出相應品牌UP新勢力。但中國移動早已與各大院校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系。
李軍對記者表示,中國移動對校園市場是高成本投入,其與學校達成一致,要求學生必須使用移動卡,甚至有的學校將移動號作為學生檔案號進一步綁定,因此,中國移動在校園市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只能是 “陪太子讀書”的角色。然而,此種說法未得到中國移動方面的證實。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