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支付功能的推出,微信正在快速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細節,它也將改變以下六個行業的格局:1、廣告業;2、電商業;3、出版業;4、影院餐飲業;5、CRM;6銀行基金業。
看到一盒益達口香糖,打開微信,對著瓶身的條形碼一掃,手機立即顯示易訊、亞馬遜、當當和1號店都有售。其中,易訊賣9.9元,當當賣9.9元,亞馬遜中國賣11塊,1號店賣10塊。其中當當最便宜。點開易訊的鏈接,選擇微信支付,若已開通微信支付,直接輸入密碼即可進行消費;若未開通微信支付,提交訂單綁定銀行卡、設定支付密碼,驗證后即可進行消費。
看到廣場上的一個二維碼,打開微信,遠遠的掃一下,發現是海岸城商場的微信公眾號,進入公眾號,了解該商場正在打折促銷一款潮品,然后在海岸城微信公眾號里直接下單購買。又比如看到一篇好文章后面跟著微信二維碼,比如微成交(Vchengjiao),打開微信,遠遠地掃一掃,發現是一個專注于服務業微信營銷方案設計的公眾賬號。
掃一掃,掃出新世界。這是微信5.0里對掃一掃的強大功能給出的定位。掃一掃,將線下和線上、人和機、物和網完美的結合起來。而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因為微信支付的加入,線下和線上、人和機、物和網才真正形成了一個了圓。筆者經過盤點大膽設想了一下,這個圓將催生出7大新興的商業模式,這也同時意味著將有7大行業將被微信支付徹底改變。
一、廣告業——找回那浪費的50%廣告費
傳統廣告基本是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上投放廣告,視聽類媒體計費通常以廣告時長和時段進行計費,平面媒體通常是以位置、發行量和版面進行計費。無論如何計費,廣告主都不能獲得直接的轉化數據。
Dell可謂對傳統媒體廣告運用最嫻熟的企業,在不同的媒體投放不同的訂購電話。但即便如此,也難以將用戶關注強關聯至用戶購買轉化。
進入到1.0時代,互聯網廣告基本以展示廣告為主,計費方式仍然與傳統平面媒體差異不大,仍是以流量(發行量)、位置和尺寸(版面)計費。所以曾經有不少廣告主抱怨在新浪首頁投放廣告,單個用戶的展示成本高達500多元的情況。
2.0時代,互聯網強調人和電腦的互動,廣告計費方式多以CPC(單個點擊成本)和CPA(單個安裝成本)來計算。一則廣告,有多少人點擊了? 一個軟件廣告,有多少人下載了?成為最主要的計費方式。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交媒體的興起,由微信的掃一掃和支付將引領起廣告業CPS(單個銷售成本)的可能。用戶看見商品,立即掃描、立即比價、立即購買,廣告投入帶來的銷售非常直觀,再也不會出現如寶潔的CEO感嘆的“有50%的廣告費被浪費了”。
二、電商業——電商網站不是平臺是貨架
無論何時何地,掃描商品包裝條形碼,即可獲得商品在各個電商網站的售價,選擇一個最低售價下單購買,一氣呵成。這是微信提供的極致購買體驗。
在這個體驗中,微信將變成商品的入口,各大電商都成為了成列商品的貨架。消費者只需選擇最便宜的那個價格下單即可。這就相當于CYE在一個巨無霸的批發市場里,開了沃爾瑪、家樂福等各家賣場,各家賣場基本都成列的有絕大多數的商品品類。這個時候賣場比拼的將是售價和服務,誰的售價低、誰的服務好,用戶將選擇從哪個貨架上取東西。
三、出版業——數字出版到自出版的進化
傳統出版業被改變已是不爭的事實,書籍的電子化、音樂的電子化、電影的電子化等等,幾乎所有傳統出版的內容形式都被數字化了。
看到一本書、一張CD、一張電影海報,掃描即可獲得內容簡介和購買信息?不,不只是如此,掃描一本書,或許出現了該書的電子版;掃描一張CD,或許出現歌曲的MP3格式;掃描一張電影海報,直接讓你看視頻……
這將催生無數的創作者,自由的進行創作。籍籍無名的作家,可以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公眾號進行連載,用內容吸引用戶通過微信支付購買;年輕的歌手可以發布網絡歌曲供免費試聽付費下載;微電影和一切自投拍的電影可以發布數字版供用戶觀賞并吸引廣告主付費。
羅振宇通過微信公眾號募集會員付費已達160萬,筆者的一個作家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連載小說《單身是幸福的前戲》,內容收入已能維持體面的生活。微信的出現和微信支付的產生,使得當我們還在討論數字出版浪潮到來的時候,自出版已經悄然而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