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在軟件、通訊、醫療等概念股的助力下,創業板指數盤中不斷刷新歷史高點,最終以2.03%的漲幅報收1415.83點,并首次將1400點整數關口踩在腳下。今年以來,創業板可謂一枝獨秀,最大漲幅已接近翻番。如果從去年12月4日的低點585.44點算起,創業板漲幅則高達143.23%,其強勁的勢頭由此可見一斑。
創業板此輪牛市的K線走勢堪稱“完美”,標準的上升通道,不斷向上拓展空間,在市場的質疑與投資者的彷徨中頻頻創出新高,而其投資者亦因之賺得盆滿缽滿。因此,創業板呈現出來的是皆大歡喜的格局。在創業板為投資者大派“紅包”的同時,受其影響,創業板首只分級基金同樣表現不俗。9月30日,富國創業板指數分級基金上市,僅僅三個交易日,其B級份額價格漲幅累計高達32.2%。
在指數不斷高歌猛進的同時,市場上力挺創業板的聲音同樣不絕于耳,個中不僅有業內人士,也有券商等機構。如有私募人士認為,如果IPO不開閘,創業板沖上2000點將“指日可待”。另有咨詢機構堅定地表示,“創業板的牛市才剛剛開始。”而海通證券在兩個月前更是為投資者畫了一個“大餅”,其在發布的研報中表示,假設當前創業板權重股滾動業績增速40%左右、滾動市盈率56倍左右、權重股對指數的帶動效果均保持不變,以時間和業績增速換取空間,36個月后創業板指數可從1100點左右上升到3000點左右。上證指數自2011年4月份跌破3000點之后,市場至今只能遠遠地“仰望”3000點,去年與今年股指甚至連2500點的“屁股”都沒有機會摸一下,而創業板卻有沖擊3000點的“豪情”,怎不讓投資者亢奮呢?
盡管今年以來創業板表現火爆,但正如沒有只漲不跌的股市,在創業板持續上漲不斷吹大泡沫的同時,其實也蘊藏著越來越大的風險。而且,目前的市況其實也不利于創業板牛市向縱深發展。
其一,經過10個月的連續上漲,諸多創業板個股漲幅巨大,繼續向上大幅上漲缺乏動力。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有多達30只創業板個股漲幅超過100%,而從去年低點算起,創業板指數漲幅已翻倍,在創業板整體漲幅巨大的背景下,創業板繼續“牛”下去的可能性并不大。三季度以來的持續上漲,個中其實也包含有上漲慣性的因素在內。
其二,大小非大肆套現使創業板越來越難以承受。雖然此前大小非越減持,股價漲勢越兇猛,但隨著大小非減持力度的加大,對市場信心的打擊也無形中越來越大。數據顯示,在年內通過減持股份成為億萬富豪的39名上市公司高管中,除了浙江龍盛的項志峰之外,其余38名都是中小盤上市公司的高管,而創業板則占據中其中的17位。如果考慮到后來上市的創業板高管股份還未解禁的因素,顯然創業板高管減持套現更為猛烈。在股價處于高位之際,10月份與12月份又是今年創業板第三大與第二大解禁月,其對市場形成的壓力可想而知。
其三,創業板雖然走勢火爆,但其業績增長跟不上股價的漲幅。今年中期創業板整體業績增幅同比不到2%,遠遠落后于主板的10%。而從49家已披露三季度業績快報的創業板公司看,同樣是差強人意。49家公司中,15家預減,10家預虧,預增及扭虧的分別為19家和2家。而在已公布三季報預告的979家上市公司中,創業板亦被中小板與滬深主板拋在后面。沒有業績的強力支撐,創業板又憑什么來支撐其高高在上的股價呢?
事實上,今年創業板的牛市行情,更多的是因為其盤子較小而遭遇到資金的炒作,而所謂的“經濟轉型”、“經濟復蘇”等只不過是引發投機炒作的“導火索”而已。就在創業板指數創出收盤新高的次日,在國際板傳聞的影響下,與此前一樣創業板再次上演了大幅下跌的一幕。創業板是否又一次出現“假摔”,抑或是真的就此“摔倒”,時間將給我們答案。不過,像華誼嘉信、神州泰岳、天舟文化、華誼兄弟等前期大牛股紛紛出現跌停走勢,卻不能不引起投資者的高度警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