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其提出的5大改革內容一方面降低了企業登記注冊的門檻,另一方面要求建立企業誠信制度,有失信行為的企業將處處受限,可理解為“寬進嚴管”。盡管制度尚未實施,市場上卻已掌聲一片。
這場“寬進嚴管”的改革到底能對企業帶來哪些好處?能為創業者帶去哪些活力?又能否改掉現行注冊登記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為此記者采訪了蘇州工商局相關部門。
注冊公司比之前便捷不少
但如何守業要花更多心思
蔡盛是蘇州一家軟件公司的總經理,據他回憶,2006年初與朋友合辦第一家公司時,51萬元的注冊資本著實給了自己不少壓力。
“那會兒自己剛剛大學畢業,本來是要讀研究生的,但一心想著自主創業,就去了一家軟件公司,工作半年后積累了一點資金,找了幾個朋友一起開了現在的公司。”蔡盛笑著說,如果當時已經開始實施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取消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肯定會輕松不少。
他告訴記者,5大改革的新聞一出,自己就非常關注,一方面將來可能要開第3、4家公司,需要用到相關政策,另一方面他也在思考改革內容正式實施后,究竟會給整個創業市場帶來何種變化。
“這些個改革的內容肯定有助于我們去自主創業的,”蔡盛說,“特別是放寬注冊資本登記條件、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等措施,將大大激活創業市場,降低創業門檻,哪怕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平等的機會自主創業。”
不過相對于創業門檻降低的“寬進”,蔡盛更關注企業誠信制度建設的“嚴管”。他解釋說,有句話叫“創業容易守業難”,尤其是對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有那些沒有一定創業經驗的“新人”,想要把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或企業好好發展下去,是要下苦勁的。
例如在改革內容中,提到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查詢企業的年度報告,把企業的注冊信息完全透明化、公開化,其實會給很多創業新人帶去更大的壓力。蔡盛表示,在公司的實際CYE運作中,注冊資金的多少從某種意義上是可以顯示企業實力的,特別是小微企業在向銀行貸款融資的問題上,貸款數額的多少一般都與注冊資金的多少掛鉤。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零資本注冊公司,確實很容易就能申請到營業執照,也很順利就經營起來,可萬一企業在發展中遇到資金上的困難,結果每個人都能清楚看到他企業的注冊資本為零,有誰放心借錢給他?”所以蔡盛覺得,改革實際上也是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業者們注冊公司是便捷了,可將來如何守好業,也要花更多的心思去想想。”
“零門檻”辦公司目的是
激發全民創業的熱情
那對于改革的內容,政府部門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在5大改革內容中,最引人注意的無非是“放寬注冊資本登記條件”。它要求“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取消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3萬元、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10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500萬元的限制”,這被不少人比喻為“零門檻”辦公司。
當然,“零門檻”辦公司只是個比喻,在一些法律法規的前置條件下,開辦某些特殊領域的公司依然需要規定的注冊資本。蘇州工商局注冊處副處長曹秀峰告訴記者,像注冊勞務派遣企業、保安公司、證券公司等,都有相關的行業法律規定,所以在他看來,降低注冊資本的門檻主要服務對象為自主創業的小微企業。
“截至上個月,蘇州大市范圍內有內資企業27萬家,其中私營企業占了大部分,達25萬家,另外有個體私營戶44萬家,它們都是蘇州本地注冊公司的主力軍。”曹秀峰說,近年來,我市企業登記數量穩步增長,但在實際操作中他們發現,因現行《公司法》規定了企業注冊的最低資本,年輕人的創業占比并不多,“畢竟不是每個人一踏上社會都能拿得出大筆創業資本的。”
除了減少注冊資本,改革后將不再限制企業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同時推進注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
曹秀峰解釋說,實繳制度來自現行《公司法》 的規定,例如注冊有限責任公司要求首次出資占比要求達到20%,余下部分也要在2年內分期繳足,“如果逾期不交,企業將涉嫌虛報出資,不僅會受到經濟上的罰款,甚至還會引起行政處罰。”
而改為認繳制度后,設立公司注冊資本以及繳足期限由股東自行約定,不再限定在兩年內繳足,“如果有人要注冊一個公司,可由股東們自行約定將CYE注冊資本設為100萬元,并把繳足期限約定在未來10年內完成,給了創業者們更多的自主權”。當然,一旦10年到期這筆資金沒有到位,創業者依然要受到處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