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毛利最高
基本上,代理商給終端化妝品零售店的出貨價為零售價的5折~7折。
馮建軍認為,考慮到終端零售店里的促銷、打折等因素,零售環節相對會有40個點左右的收益。
“終端零售店的毛利是化妝品產業鏈中最大的。”張磊表示,他們公司旗下的零售店毛利率在50%左右。
而拋開所有的營銷費用,化妝品的生產成本基本保持在1折以內。在經過從工廠到代理商,從代理商到終端零售店兩個環節后,一瓶化妝品就完成從1到10的價格轉變。
不過,也有些正規化妝品企業利用“打擦邊球”做文章。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利用噱頭提高產品零售價格,從而提高產品的利潤。
張磊的公司主要以玫瑰為原料做精油、化妝品等,產品定位中高端,渠道主要分布在萬達廣場、深圳萬象城、廣州小蠻腰等商業區,以“進口”為營銷噱頭。
“有時候看著是那么回事,其實是另外一回事。”張磊說,他所在公司有長期合作的代工廠,所有產品并非全部來自進口。
比如保加利亞玫瑰,有可能是產品從保加利亞進口的,也有可能是該產品的原材料是一種叫保加利亞玫瑰的植物,產品從原料到生產,完全是國產貨。
“公司的意思肯定是為了往進口概念上靠,但這兩種情況成本相差非常大。”張磊表示,在終端渠道,國產和進口的內外包裝都差不多,國產的利潤高太多。
在這種情況下,產品從工廠到終端的價格比例往往遠超1∶10。
實際上,眼下化妝品市場的情況已經不像5年前。
“像丸美、自然堂這些本土的第一梯隊品牌,基本上都進了縣級市場,產品鋪進了各個大大小小的化妝品店。而歐萊雅、資生堂等外資品牌,也在做渠道下沉,雜牌的市場份額不斷被擠壓。”馮建軍認為,隨著品牌商渠道的不斷擴展,渠道越來越透明,再加上電商對傳統渠道的沖擊,化妝品行業已經沒有之前那樣暴利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