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的棋局“阿里帝國”的壯大與未來。
馬云的棋,越下越大。
阿里巴巴的觸角,早已超出電子商務之界。
11月19日,友盟對外正式宣布,阿里巴巴收購友盟的流程已完成。從入股微博、友盟、UC優視、陌陌、丁丁網,到成為高德大股東,馬云式“賭博”四處開花。
除了到處撒網投錢、注資收購外,馬云還高調叫板馬化騰。推出移動IM“來往”,明顯駁火時下最火爆的“微信”。馬云10月底宣稱:“與其等待被害,不如殺去南極洲。去人家家里打架,該砸的就砸,該摔的狠狠地摔。”馬云10月底在阿里論壇內部發出的“號召令”,以其殺氣騰騰震驚了業界。
從電子商務延展到支付寶、余額寶的互聯網金融新生態,這是阿里巴巴基于行業本身發展之下的互聯網挑戰傳統行業的常規故事,雖然也引發了銀行業大佬們的警惕,但至少說得過去。但此刻,馬云高調向騰訊正面宣戰,意欲何為?
也許是受到自己的好友,聯想董事長柳傳志的感染,馬云開始喜歡使用“復盤”一詞。“雙十一”電商購物狂歡節那天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也多次用了“復盤”這個詞。
“復盤”往往能看清更多事實和真相,復盤一下馬云指揮下的“雙十一”大戰,才更能了解馬云的野心和布局。
“馬云棋局,無人可比”
“馬云氣場非常強,”華興資本創始人兼CEO包凡直言馬云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布局有著超前眼光,“馬云一不懂產品,二不懂技術,但管理這個事,治理公司說到最后,就是越大的事情,越是要別人來做。”
作為友盟的獨家財務顧問,華興資本利用在TMT行業積累的資源及交易經驗幫友盟完成了此次“被阿里巴巴收購”。 包凡因多次與馬云的收購與注資事宜合作,他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獨家采訪時,透露了他對馬云的評價:“在我接觸的互聯網大佬里,馬云的戰略格局觀,無人可比。一、馬云對人性的了解非常深;二是對戰略格局的感覺,馬云非常厲害。”
包凡強調,阿里巴巴的戰略很牛,從注資微博、高德地圖到UC瀏覽器、陌陌、友盟,阿里在布局入口。但當下的移動互聯網,何為入口?移動互聯網仍在起勢階段,就連如日中天的微信都不能稱已經擁有“船票”,這時的阿里,既是押注,也是以阿里的資源和實力,賭移動互聯更宏大的未來。
從今年年初開始,阿里提出無線互聯網的用戶概念,阿里內部要求無線團隊跳出電子商務擁抱互聯網。“以往我們做很多產品,是基于電子商務,而‘來往’是阿里集團第一個沒有太多電子商務痕跡的互聯網應用,希望把來往做成一個簡單的、好用的、安全的、隱私的這么一個社交工具。”一位阿里內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說。
近期在阿里巴巴內部的一次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明確提出“無線優先”戰略,要求集團全體員工“all in”無線,產品和應用都優先考慮無線應用。顯然,阿里是下定決心,拋開電商基因優勢大舉強攻無線互聯網。
中國互聯網行業格局的形成,既有技術積累之下的“壟斷”,如搜索領域的百度;也有資金實力基礎上的并購注資之舉,如騰訊入資搜狗。移動互聯網來臨之際,在新一輪行業洗牌之際,合縱連橫不可避免。
收購高德地圖一事,可以看出馬云的心態。據消息人士稱,在阿里出手之前,另一家互聯網公司和高德已經談了一年之久,而且出價不菲,就差簽合同了。但馬云聽到這個消息,立刻作出決策,當天就從杭州飛到北京,與高德地圖的高管見面。
與此相比,前面那家本來占有先機的公司,其老總和高德高層就沒有什么互動。“情意”,在中國企業界有著特殊的作用,馬云展示出了被認為很有誠意的姿態。高德地圖的決策層最終選擇阿里巴巴。馬云如此重視高德地圖,顯然體現了他對獲得這塊領域技術和市場的野心。
今年9月,就在UC優視成立9周年之際,阿里注資UC一事也被宣布。UC優視董事長余永福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稱:“我們談了很多家,但只有阿里能保證UC的獨立發展。”
廣泛進行業界合作,給合作方以獨立發展的空間之余,無論是高德地圖還是UC優視,都已經成了阿里旗下的企業。據稱,馬云在10月初來到UC視察時,對所有員工都表示出非常高的敬意。
移動互聯網的未來,變化萬千,連騰訊的微信都不能稱已經擁有“船票”,所有的布局都是“賭博”。但阿里敢于下狠手,馬云敢于把攤子鋪得更大。
支付寶、余額寶、阿里的互聯網金融同樣引發了傳統銀行業的警惕。但在互聯網重構一切的當下,一切都在探索。誰擁有話語權,誰能搶得更多的“信任”,這才是核心。
“來往”背后的雙馬爭槽
有人總結,馬云做事,一箭雙雕都不成,必須一石三鳥,而且經常是“一石投出,打出個滿天花”。而推出“來往”,阿里的目標可能是一只“巨鷹”。
當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來臨時,基于PC端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正面臨著“死在沙灘上”的風險。相對于移動端的電子商務,原先的電子商務模式便成為了傳統模式。阿里推出“來往”,除了是一種防守策略外,從更長遠的戰略布局來看,是為移動端生態圈的布局打基礎。
此前阿里巴巴確實考慮過通過投資來布局,今年以來的一系列注資投入都是阿里的小規模試水。但在移動入口上,目前阿里投資的微博、高德地圖以及UC瀏覽器都不具備這個實力。
微博除了給天貓和淘寶導流量之外,很難真正替阿里抗衡微信,高德地圖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投資最后當然會有財務上的業績和增長,但對阿里巴巴建立移動互聯壁壘起不到多少實質性的幫助。
馬云看到了無線通訊軟件的前景,這樣的眼光值得稱道。但可惜的是,阿里缺少相關基因。盡管阿里自稱,“來往”主打無線,不以電商為主,但阿里的電商基因讓“來往”處處充滿了“電商”味道。
阿里巴巴固然抓住或發現了諸多機會,但挑戰也更大。從“來往”的定位就可以看出,阿里稱“來往”的目標群體是熟人老朋友,而旺信(移動版的阿里旺旺)定位的目標則是電商交易中的買家與賣家,兩個產品的方向不同。但商家色彩過于濃厚的“來往”,久而久之也許就成了淘寶商家的聚集地,成了另一款旺信。
想和騰訊開戰,對沒有通訊基因的阿里挑戰很大。對于“來往”的一系列動作,互聯網專家洪波認為,這是阿里對微信深入骨髓的恐懼。
馬云想法很大,布局也有眼光,但阿里戰略的落地仍是馬云的掣肘。
更像政治家的馬云
也許是受到自己的好友、聯想董事長柳傳志的感染,馬云開始喜歡使用“復盤”一詞。“雙十一”電商購物狂歡節那天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也多次用了“復盤”這個詞。這個詞最早由柳傳志引入科技業行,表示“反思、總結”。
“復盤”往往能看清更多事實和真相,復盤一下馬云指揮下的“雙十一”大戰,才更能了解馬云的野心和布局。
就在“雙十一”大戰前,馬云見到了一位大人物,那就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談到了阿里巴巴解決就業的能力和創新。馬云表示,目前,整個淘寶開店商家為900萬個,比較活躍的商家為300萬個,而就是這300萬活躍的商家,帶動了近1000萬人的就業。
李克強則回應,“你們創造了一個重要的消費時點。”這些對話細節自然不會被水平甚高的阿里巴巴公關部漏過,所以和總理的談話細節在“雙十一”之前被釋放后,人們對馬云和“雙十一”的交易數字有了更多的期待。
也正因如此,當“雙十一”當天支付寶的總成交額350.19億這一數字最終定格在阿里巴巴西溪西園的數據中心大屏幕上時,并沒有引發現場諸多守候直播的各方人士的尖叫或者驚嘆。
馬云在當天干脆對時代周報表示:“300億不是懸念,如果真正要想做,我覺得未來幾年內,1000億也不是做不到的數字。但數字并不是我們今天所關心的。我們今天最關心的是數字背后的東西,通過數字我們怎么樣去真正地理解市場的力量。我希望‘雙十一’能夠真正成為中國消費者發現需求、拉動消費的一個重大節日。”
“數字不重要”,這個論點,被馬云在離“雙十一”結束還有5小時時拋出,部分地被外界看成沒有達到更高期待之下的辯解。“雙十一”之前,馬云對今年支付寶的總成交額公開預期是300億,“300億將產生1.5億個包裹,這已經接近全國快遞單日的總運力極限。”但是,臨近“雙十一”之時,網上卻開始流傳“阿里巴巴內部人士稱,阿里內部對今年的成交額預期是500億。”
但是,馬云卻在同一天,發出了“電商打壓地產”這一說法。“雙十一”當天,馬云稱,目前的商業地產價格畸高,希望通過網購的發展,削弱傳統商業的力量。當大家都選擇網上購物時,傳統商圈的銷售量就會減少,進而商業地產房價就會降低。以此和“數字不重要相對應”,似有一種“燕雀焉知鴻鵠之志”的意味。
馬云表示,今年“雙十一”的數字,不管是300億還是350億,一定會對商業地產的老板有震撼。現在很多商場里的服務員比顧客多。企業家很聰明,當產業升級、網購起來后,不會把商業區作為重要投資,邊上的居民區成本也會降下來,讓中國房價通過市場手法調節。
從這番談話中可以看到,在馬云的設想中,“雙十一”不僅是電商的狂歡,更是引發中國商業變革的一個契機,而這個契機是馬云創造并引領的,也是李克強對馬云以及阿里巴巴的期待。
電商的戰爭,打得血肉模糊。在阿里巴巴總部外的街邊,可以看到阿里在電商界的最大競爭對手京東的廣告,其中有“馬踏飛燕”的廣告圖,大家都知道,這是直接瞄準阿里的“菜鳥”物流。
但是阿里方面似乎有些超然,在馬云的構想中,阿里巴巴創造了“雙十一”電商購物節,電商行業整體跟上,他們已經勝利。阿里的目標已經不是同行的競爭了,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帶動商業變革、帶動傳統產業升級。
正是“雙十一”當天馬云的這些言論,讓業界人士表示:“馬云已經不是商人,更像一個政治家。”
這點或許從注資微博一事得到佐證。當時馬云自己對阿里與合作一事的評價是:“此次戰略合作,我們相信微博將更微博,社交媒體的生命力將更健康更活躍,傳遞的正能量更多。”
馬云和布滿公知的微博,似乎有一些內在的聯系,事實上,馬云骨子里有著濃重的“公知”情結、領袖意識強烈。
2013年3月,在達沃斯,馬云扮演過一次公知,介入公共話題,毫不客氣地指責北京的霧霾,并談及特供空氣。
在低調、如任正非等人提供的“榜樣”正在中國成為主流的時候,馬云卻似乎不畏懼在敏感問題上發出聲音,盡管他的聲音“忽左忽右”,經常引發爭議。
當理解了這些后再次復盤“雙十一”,或許,以電商之力拉動國民GDP,創造更多就業和釋放民間資本活動和創造力,才是馬云和高層交流的內在聲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