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專家呼吁對這個行業不要監管,網開一面,我不這么看,全球的P2P的發展都是在一定框架制度內進行的,唯獨我國例外,其實,所有形式的監管的目,都不是把你管死,而是要制定合理的邊界,讓這個行業更好,更有序的發展。監管在金融領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前面說過了理由,而我說句不客氣點的話,其實正是因為專家的不負責任的一邊倒的鼓吹,以及不要過早介入監管的呼聲,吹肥了P2P這個行業,也直接導致了現在P2P行業大面積崩塌的格局。這種情況,對于那些真正有心從事P2P,致力于行業深挖的P2P企業來說,沒有邊界的監管,其實恰恰是最大的傷害,他讓有信用的人無法得到信用附加,讓沒信用的人,可以渾水摸魚,我有時候都很擔心現在的P2P行業,可能會因為不斷的跑路,不斷的崩塌,而被這些缺乏道德的人,給弄得聲名狼藉,名聲差的跟前些年的擔保公司一樣。
第五,關于政府扶持互聯網金融。
什么事情都動輒呼吁政府支持,一定是好事情么?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不是政府扶持出來的,過多的關愛和支持,那是拔苗助長,是違背商業邏輯的行為。微軟是扶持出來的么?谷歌是扶持出來的么?扶持也好,補貼也好,都是典型的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行為,無論選拔的企業符合流程也好,還是不符合流程也好,都是行業不公的行為,不是一致待遇,這種思路有問題。
一個行業發展初期,是不適合拔苗助長的,尤其是金融行業,趨勢未定的情況下,無論是創業者還是社會,都是需要相對客觀冷靜的思考走向,而不是被媒體,被專家一忽悠,就跟打雞血一樣的,蜂擁而上,這種結果必然是一地雞毛。尤其是創業者,我潑冷水的目的,不是打擊他們的創業激情,而是讓他們更理性看待自身的創業行為,想明白后干起來更踏實。更何況金融行業,跟別的行業不一樣,別的創業歸零還有回頭路可走,金融是沒有回頭路可以走的,因為帶有極大的杠桿,他其實是條不歸路,一只腳在棺材外面,一直腳在棺材外面。
我經常被列為是互聯網金融的反對派,很多人讓我用包容的心態看待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呵護它的發展,我自己認為,對它的抨擊也是呵護,這能促進它理性發展。說好話,不是我性格,在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行業是因為我江南憤青說了幾句不好的話,就會無法發展的話,你覺得這樣的行業有意義么?這樣的行業值得你去做么?創業需要激情,更需要有人潑冷水,來駁斥你,反對你,一方面讓你反思,一方面給你動力證明自己。
第六,P2P的生存困境在于模式問題。
P2P被定義為金融機構,必然是受到資本約束的。隨著業務的不斷做大,資本金必然要求不斷的增加,你的資本回報率必然是受限的,反映為金融機構要有高估值的難度很大。這個行業的投資價值不大,而且帶有很大的風險不確定性,基本上你走了這條路,就回不了頭,想退還退不回來,因為你帶有很多外部性的債權在。債權一天不解除,你的估值就沒太大意義,風險的滯后性是個地雷,而且金融往往是看天吃飯的格局,個體能力無法對抗經濟形式,容易被經濟形式決定,不同的天氣下,壞賬率差異極大。
P2P最核心的模式問題在于無法解答風控命題,這里面反映的其實是風控層面上,P2P只能依賴能力解決,而銀行卻可以依賴特許經營權解決。在全球范圍內,風險問題通過技術解決這種方式,基本被證明無效。風控技術是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決定不了風控的質量。任何技術手段都無效,哪怕大數據也一樣,即使有一天,他能有效的篩選和決定客戶群體的信貸質量,其實也是無效的,風控跟業務是個博弈體,因為目標市場最終是一致的,好的風控基本上意味著無業務可做,因為你不能做的業務,人家都做了,你就要餓死。市場不止你一家機構,除非你獲得了排他性的市場,你才能說了算,但是這個不可能存在。
還有風控技術是無法決定貸后行為的,放貸之后對客戶的約束大幅度下降,再好的貸前調查,都會在貸后失效,因為你無法約束他在獲得你貸款之后,不在進行其他融資,從而直接改變你貸前調查的一切結論。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典型反映為金融機構不斷提高風險容忍度來發放貸款的行為,所謂的風控標準,都形同虛設,所謂金融創新,都是為了發放貸款尋找借口,你如果恪守風控,基本就是餓死的格局。
全球范圍內,從歷史上來看,風控命題的解決只有兩個方式。一個是信貸化領域通過特許經營權,來構建相對較低成本的資金池。合法的龐氏騙局,讓銀行能對抗各種系統性風險,即使這種情況下,銀行也會破產,不具備銀行這個特許經營權的信貸機構的存活難度,只會更大。所以,讓P2P的能力來對抗制度,太為難P2P了。第二個方式是證券化市場里的風險市場化,自我定價和自我承擔,通過市場來消化和流轉風險。這兩個其實核心都沒解決真正的風險問題,但是都通過制度的安排,來實現風險在不同周期里達到平衡,達不到平衡的就死掉,考驗的銀行的“三性”之間的平衡管理水平。
第七,P2P目前的生存邏輯。
顯然P2P在這兩個層面,都是缺乏優勢的。目前P2P的生存邏輯,在于兩個方面,第一個是能力領域,專業能力或者生態體系鑄就的能力,讓他能在這個范圍內生存,但是專業能力的不確定性太大,反映的核心是能力的不可批量復制,所以,很難做大,而阿里等這種生態體系鑄就的能力,則受限制于體系,對于生態而言,更多是工具使用,很難成為模式。
第二個邏輯可能是銀行在管制業態下,無法對一些存在需求的客戶群體提供服務,普遍反映為小微貸款,一方面是銀行目前還有相對管制利潤存在,另外一方面是管制限制了能力的發揮,同業之間的競爭成本使得銀行無法沉下來做這塊市場。這個邏輯短期合理,長期估計會抹平,他應該是是特定的階段性行為,尤其是隨著利率市場化,一方面是銀行競爭加劇,銀行不斷尋找細分市場,逐步介入該層面領域,還有一方面是,銀行的存款也會利率市場化,P2P目前的高收益其實很難得到維系,對于大量投資人而言,P2P的收益需求會分化,貸款需求一樣也會分化。所以,也很難持續,中國式P2P,更多還是從屬于民間金融業態,屬于特定階段的產物。
隨著整個金融業態的對內對外放開,中國式P2P估計會逐漸轉型另外一種業態,完全也有可能成為銀行,因為金融門檻在降低,其實金融就是金融,不存在什么官方金融,民間金融、互聯網金融之說,管制所賦予的特定階段的意義,都會因為管制而消失。
第八,當前P2P做什么?
總體而言,我是不太看好第一波做P2P的公司,它們大部分可能很難活下去。理由前面說了,前期的P2P更多還是能力主導型的P2P,無法規模化,對沖不了系統性風險,當前的金融格局如果繼續惡化,估計之后還會繼續大面積的坍塌。
不過說句打氣的話,活下來的P2P還是很有前景的,無論是哪種模式,都會有所前景,中國式P2P轉型做社區銀行去,也說不準能做個大銀行出來,而平臺型P2P,繼續干撮合的事情,干的也會挺好。所以送給P2P就六個字,“慢慢做,活下去”。歷史其實永遠是活著的人寫的。生存是金融里第一哲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