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跡靠收購國企
到目前為止,太平洋擁有三大產業:一是太平洋工程集團,二是太平洋工業集團,三是江蘇太平洋投融資集團。工程集團旗下資產是太平洋在各地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公司;工業集團旗下資產則是嚴介和從各地收購的國企。
由于嚴介和始終對外宣稱從來沒有合并過資產報表,因而并不知道太平洋資產的真正分布情況。但在嚴介和驚人的資產中,來自所購國企的份額非常驚人。有知情人士透露說,工程集團的賬面資產龐大得要以百億為單位去衡量。
因為媒體深入調查嚴介和所購國企的經營情況,太平洋收購國企已經轉入了"地下作業"。在前不久的某個場合,嚴介和曾經不經意間表示自己收購國企的最新數量是41家,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和西南,但其對后續追問就避而不答了。因此,收購國企對嚴介和身價貢獻的比重到底有多大,目前還完全是個謎,而可以肯定的是,嚴介和真正發跡就是從他大量收購國企時開始的。
“BT”模式攬工程
2002年,白手起家的嚴介和注冊成立太平洋。雖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積累,但嚴介和親屬稱其當時的個人財富不會超過3000萬元。嚴介和個人財富以幾何級數裂變般暴增的起點,源自他大規模復制自己墊資為地方政府興建暫時無力興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即“BT”模式。
嚴介和解釋的“BT”模式,就是自己墊資建好基礎設施項目后移交政府,再由政府在幾年內按約分期付款。嚴介和第一次采用BT模式運作基建項目始于1996年。當時,位于經濟欠發達蘇北地區的宿遷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條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財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來,就由嚴介和墊資上馬。
從宿遷一役以后,嚴介和就將“BT”模式迅速復制到全國其它經濟欠發達地區,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億元的訂單。按照嚴介和的設想,太平洋基礎設施的單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億元。太平洋基礎設施項目的平均毛利率是35%,由此可見與其妻及內弟全資擁有太平洋的嚴介和的個人身價了。對于鐘情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緣由,嚴介和直言不諱:“經濟發達地區財政有錢上馬基礎設施建設,這種肥肉哪還輪得著我嚴介和吃!”
在對嚴介和的幾次采訪中,他的手機鈴聲不時響起,而多數電話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官員打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