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鴨“生”金蛋
1993年2月,徐桂芬在繩金塔附近創辦了南昌煌上煌烤禽社,烤禽社面積不過二三十平方米,員工也只有兩三人。“烤禽社剛開業時,由于資金雹店面孝人員少,我既當經理又當員工,推著三輪車進貨、在店里銷售熟食,什么臟活累活都做過。”徐桂芬回憶說。
徐桂芬做的鹵菜口味符合南昌人嗜辣的習慣,因此在開張的近半年時間里烤禽社生意一直不錯。那時南昌的鹵菜店已有很多家,相互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在煌上煌烤禽社附近就開了好幾家鹵菜店。徐桂芬意識到,自己的店應該推出獨家的拳頭產品才能吸引更多的顧客,才能在競爭中取勝。1993年夏,徐桂芬遠赴浙江、廣東等地,登門求教技術精湛的鹵菜師傅和技術名家,請他們傳授配料秘方和烹調技法。回到南昌后,她作出一個選擇—把醬鴨作為煌上煌烤禽社的主打產品。
讓徐桂芬始料不及的是,這只小小的醬鴨竟最終讓“煌上煌”坐上了南昌乃至江西熟食品牌的“頭把交椅”,成就了煌上煌烤禽社的成功。
談起醬鴨的歷史,徐桂芬勁頭十足。“不要以為一只醬鴨很容易制作,當年我為做出這只醬鴨,進行了數百次實驗。”徐桂芬說,“一只醬鴨要加入30多種中藥,經過幾十道工序、約20個小時才能制成。”
“在醬鴨做出來后,我把1000多斤醬鴨切成小塊,分放在10幾個大臉盆中,在南昌的鬧市區和一些大街小巷分送給過往行人,讓他們免費品嘗,并要他們提意見,根據反饋的情況,我再改進醬鴨的口味。”通過不斷改進,徐桂芬調制出了具有獨特風味的煌上煌醬鴨。
免費品嘗這招以前還沒有哪家鹵菜店做過,徐桂芬的做法不但完善了醬鴨的口味,還讓路人吃過后留下深刻印象,很快提高了醬鴨的知名度,南昌人逐漸知道了煌上煌醬鴨,不少人被醬鴨的味道迷住而成為“煌上煌”的回頭客。
從1994年開始,煌上煌醬鴨的“魅力”日漸大起來,慕名而來購買煌上煌醬鴨的人越來越多,在一些節假日的前夕,買醬鴨的顧客甚至排隊排到了馬路中間。醬鴨的熱銷也帶動了店內其它鹵菜的銷售,煌上煌烤禽社開始加速發展。
煌上煌烤禽社很少做廣告,但卻有著源源不斷的客源,一個極重要的原因就是,煌上煌鹵菜耳口相傳的口碑贏得了顧客的心。
從1995年起,為擴大規模,徐桂芬陸續在南昌市開設了幾家煌上煌烤禽分社。隨后,煌上煌的烤鹵熟食進入全省,并開始涉足外省市常目前在全國許多城市,地道南昌口味的煌上煌鹵菜也和溫州鹵菜、潮州鹵菜一樣,占據了不少市場份額。 回首創業路
煌上煌烤禽社在穩步發展,但僅憑煌上煌醬鴨這“一招鮮”不可能永遠“吃”遍天下,徐桂芬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在不斷開發烤鹵熟食新品種的同時,徐桂芬還開始嘗試進入熟食產業的相關領域,利用多元化增強競爭力。
徐桂芬設立了江西皇禽食品有限公司,將鹵菜熟食進行真空包裝銷售。這樣,不但能解決新鮮鹵菜保質期短的問題,還爭取到了新的客戶群。
1998年,徐桂芬看準月餅市場,推出醬鴨餡的月餅,很快得到市場的肯定。在生產月餅的基礎上,徐桂芬于2001年設立了煌上煌·貝帝斯餅業公司,全面進軍西點行業。
如今“煌上煌”正在健康的成長,談到“煌上煌”的未來,徐桂芬的設想是:到2005年,煌上煌集團要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以肉食品加工為主業的企業集團,5年內實現產值、銷售收入10億元,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行列。
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徐桂芬更多地認為,良好的社會大環境幫助她完成了“煌上煌”的創業。但徐桂芬常說的一句話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也是她從商的一條堅定理念。如果要分析她的成功,能吃苦、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才是徐桂芬開拓事業的關鍵。
記者手記:
一只醬鴨不過十幾塊錢,徐桂芬歷經9年卻能在手中生出一個擁有近億元資產的現代化企業,這樣的成功似乎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徐桂芬說:“要善于抓住身邊的機會,敢于冒險,敢于實踐。”當初徐桂芬敏銳地抓住了市場的商機,用一只鴨子打天下,并最終在競爭激烈的鹵菜熟食市場取勝,徐桂芬的創業歷程就是這么簡單。
社會的轉型時期,市場商機數不勝數,“煌上煌”的故事說明,即使在鴨子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東西上做文章,只要找準市場的空白點,將其做大做強,也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大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