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現實出發
首飾是個非常主觀的行業,實際經營中,張婕感受到了兩國人之間不同的文化品位差異。原來,張婕店里的商品主要是朋友的貨源,他們有推薦目錄,她自己會在其中挑選一些,然后將目錄放在店里,顧客也可以指定。而張婕的女兒每年夏天都去歐洲的大學做暑期夏令營,她也會買一些當地的首飾、紀念品放在店里賣,不過母女倆相互之間分得很清楚,盈利都是分開計算的。但是,更多受美國文化熏陶的女兒,再加上年齡的優勢,對當地時尚的把握來得更為準確,張婕坦言:“當然她的物品帶來了不少顧客,我自己的首飾銷量也會被帶高。這方面她比我在行。”
對此,張婕總結說:“我畢竟在美國的時間只有10多年,有些店,別人賺我未必賺,就是因為本土的優越在里面。拿首飾來說,我店里賣的最好的幾種,其實我本人都不怎么覺得好看,都是本土朋友推薦或者看當地雜志說很流行才賣的。如果我能在文化方面認同度更高的話,狀況肯定會更好。很多人印象中都認為中國人開店經商,賣點中國特色的商品更適合一些,我也賣過很中國化的一些東西,其實賣得并不好,所以還是要從現實出發。”
在找到差距和不足之后,張婕有的放矢,增加了燈飾的產品線。“賣燈飾是我自己的決定。在不同地域和年齡段,流行首飾的審美判斷會有一定距離,但在看居家裝飾中,這種差距就會小很多,家庭婦女的審美優勢就得到體現。”張婕告訴記者說,“最初是我去歐洲旅游的時候,在奧地利買了一個燈飾放在店里,后來有個會計師太太非常喜歡,500美元買走了,我買的時候是300美元。于是,原本的一個設想在此之后就真的落實了。”
現在,張婕正打算在ebay上開一個網絡商店。“在更大的,或者無限的空間內,文化差異會被模糊,我女兒去年新年幫我賣過一些首飾到其他州,效果非常不錯。而且在網上開店是個趨勢,我有個常客,是個學生,一直這樣說。”這個計劃張婕已經成竹在胸,“在今年圣誕前,它就會開幕了。”
記者點評:
放在海外的大背景下,張婕的案例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首先,十分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善用律師。國內的創業者往往喜歡DIY,從頭到尾一手包辦。這樣的做法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并不明智。在法律健全的地區,聘請律師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非常平常,而對于開業這樣的事情,更是不可或缺。在各項法律法規不甚知之甚少,財務稅收了解不多的情況下,請律師幫忙是最有成效,且最有保障的途徑。
其次,在國內從小的個體商鋪,到大的民營企業,家族式的混亂管理屢見不鮮。但在張婕的店鋪內,女兒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合作者,從進貨到收益都非常獨立。從教育角度而言,這有著濃厚的美國色彩。但是對于經營帶來的好處就是,直接可以分析不同商品對于商鋪最終整體收益的影響。
最后,也是在海外創業者出現頻率較高的誤區,就是大打“中國牌”。經驗說,全球流行中國風,中餐、中醫、中文、中裝……等等“中”字輩的在海外一概有市場。不能否認,期間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但實際情況絕非這么絕對,畢竟那里不是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