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東:跨京港的商業傳奇
作者: 金冰 任思強/文 王曉瑩/圖
2006年10月28日晚,中華一代傳奇巨商霍英東病逝。無法參加下月在香港舉行的第十屆京港洽談會,或許將成為他最后的遺憾。致力于讓更多人富起來、使內地與港澳經濟共同發展是霍英東畢生的努力,所有的成就已足以榮耀、慰籍他84年的人生。

僅靠百元發家致富
霍英東的第一桶金只用了100港元就換來了,也許這足以證明他是個天生的商人。
抗日戰爭剛剛結束,正值香港百廢待興、運輸業急需發展。干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的霍英東年僅20歲,他和母親認為這是值得把握的好時機。于是兩人毅然決定把一直經營的雜貨店賣給了別人,把賣雜貨店得到的7000港元全部投入到香港的舶運業中。
霍英東認為,看準和抓住時機、找到出路是極其重要的。而在當時的香港,只剩下一種生意可營運——處理戰后大量物資和沉船。而在之后的朝鮮戰爭爆發時,霍英東率領船隊沖破美軍的海上封鎖,將大批急需的物資運到內地,并收取運輸費。幾年下來,霍英東賺了一大筆。
在1945年至1948年間,霍英東憑100港元參加戰時剩余物資拍賣,在拍賣剩余物資的數年內凈賺頗豐。
由于香港的舶運生意越做越多,霍英東的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
1948年的某一天,霍英東從朋友口中聽說東沙島一帶的海底有大量制造胃藥原料的海人草,有澳門公司每磅1美元購買有關原料。處于商海中的霍英東一聽到有關消息后,就迫不及待與別人合股成立公司,連同船員共90余人出發勇闖東沙島。
最后,霍英東在這個荒島苦熬了6個月。將打撈到的海人草陸續賣掉以后,扣除各項必需開支,最終一分錢也沒賺到。
但正是因為體驗過從得到失的經歷,霍英東在日后的生意經營中倍加謹慎,這也為他人生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首批投資內地的港商
30歲那年,霍英東已經積蓄了豐厚的財產。此時,他把目光投向了房地產業,決定把自己的資金全部押在地產上大干一場。結果,在短短一年間他就賺了超過600萬港元。在這幾年里,聰明的霍英東首創了“分期付款”和“賣樓花”,并制訂出大廈的公共契約,這些招數如今已成為全世界地產行業通行的慣常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