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香港商人的工作時間表是早上9點上班,晚上6點下班。但是北京大多數企業的工作時間表是早上8點上班,晚上5點下班,一些企業甚至更早一些。這樣一來,香港企業與北京企業之間就存在著1-2個小時的‘時差’,這總會影響企業當日的辦事效率。”
繆德偉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就是實現企業電信化。“北京的區域很大,外出一趟就沒時間做別的事情,,這樣效率很低。但是如果兩家公司之間用電腦傳遞文件資料的話,辦公效率就可以提高。比如從雙井到東四十條,親自送文件過去需要1個小時,叫快遞得第2天才能到,用電腦只需要幾分鐘時間。”
繆德偉說:“現在,公司已經可以理解北京企業的辦事風格,在制訂一個計劃方案時,把不定因素考慮進去。隨著北京市場需求的提高,北京企業會主動轉向更加專業的企業管理模式。”
京港洽談會10年的互補發展,使北京的配套設施比10年之前完善得多,更多的香港商人扎根北京。據香港商會資料顯示,2006年北京城里已有港商萬人。
北京企業的變化
“北京市現代化的味道已經濃了,無論從城市地鐵還是房地產的發展,變化都挺大的。在一些城市細節,甚至可以看到香港的味道,比如城市人的速度快了,北京企業的辦事效率也快了。”繆德偉說,同時,一個新現象值得我們特別關注。2002年之后北京年輕人的工作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公司里面的職員年輕化現象很普遍,這樣會對這個職員的專業性產生影響,而這也是第六屆京港洽談會首次引入人才招聘后,給予北京企業的無形資產。據悉,2天時間內,北京人才招聘會將迎來1000多名香港人應聘。
繆德偉認為,忠于公司還是忠于專業,這種理念上的轉變就是一個城市進步與否的標準。
“以前一個廣告公司需要所有的職位,比如制作,創意,拍攝。今天的廣告公司就細分了,一家廣告公司的工作可能就是客服,其他的制作有制作公司,音像有音像公司。大家都在向專業化發展。但是這個現象并不涉及所有企業,普及專業化思維還需要一個過程。”
繆德偉介紹,包括他自己,已經有香港企業家在北京創業時依然沿用國際化的商業運作模式。“創業之初,這種模式大多被北京企業忽略或者不理解,很多人問我們為什么要這么辛苦?但是時間長了之后,國際化模式的商業效果一目了然,不少北京企業也開始效仿起來。”
“同時,洽談會也給香港企業在北京創業提供了一個大方向,希望10年之后的北京城可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標準。”
商報觀察
京港之戀
一邊是北京,一邊是香港,將兩座城市連接在一起的京港洽談會迎來了第10年。而2006年的10月,注定是京港之戀的新起點。 此前,香港貿發局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首席代表馮渤曾經認為,京港洽談會舉辦10年以來,已經成為了一個品牌。而這個品牌的魅力,源于兩地之間的文化。
“北京人和香港人,一個性情豪放,另一個感情細膩,相識之初彼此都需要很長時間熟悉對方,隨著兩個人從相識、相知到相依、相戀,北京已經成為香港人安居樂業的首選,香港也成為北京企業國際化邁進的首選地。”一位來京工作的香港企業家表示,他已經將愛人和孩子帶到北京居住,目的就是希望他們可以享受到北京特有的城市節奏。
北京市商務局局長盧彥也曾介紹過香港與北京之間的關系。
如果從北京的發展戰略上談,香港是北京最重要的商品出口平臺,從規模上是全球第二位的;同時,它也是港資來源平臺,通過香港公司和北京公司的互動發展,北京可以獲得硬通貨資源;再者,北京的企業需要一個融資的平臺,而香港正是國際性的金融中心;另外,香港企業對北京市場進行的金融協調,讓北京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生產加工市場;然而最重要的是,香港對北京的有形資產投資成為城市發展的源動力,而香港企業所執行的是國際慣例和國際規則,可以幫助北京企業更快地進入國際化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