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700多名國民黨警察起義,聽劉伯承講課一生難忘
“我這一輩子,受劉伯承將軍的影響最深,到現在還保留他當年給我們上課時的筆記。”談起往事,劉嘉有些興奮。茅庵墻壁上懸掛著一張西南軍政大學高級研究班的畢業證,這是劉嘉最引以為豪的資本,但在投奔共產黨之前,他當了18年的國民黨警察。
劉嘉早年考入魯山師范,此后適逢鄭州鐵路警察學校招考,劉嘉在300多人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入校。1931年畢業后,劉嘉在隴海線上當巡警,從警士、派出所長一直升到鐵路護路大隊上校大隊長,經常在西安、鄭州、開封鐵路沿線工作。
1949年,劉嘉在四川秘密加入共產黨,并于同年12月率部七百余人在四川三臺縣起義。1950年,劉嘉被派往重慶歌樂山參加西南軍政大學高級研究班學習。當時,劉伯承為校長、劉華清為政治部副主任。
在劉嘉記憶中,這次培訓鑄就了他的“人生觀”。劉伯承講課時告訴大家,國家離不開共產黨,而黨離不開人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此之后,直到78歲那年正式入黨,劉嘉稱這句話像釘子一樣“釘”在心底。
就在1952年,享受正團職待遇的劉嘉,為了響應毛澤東的“精兵簡政”號召,謝絕了組織上在省城開封為他安排的工作,主動回到老家五虎劉當了一個普通農民。從此,“窮人”劉嘉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平民生活。
●70歲承包造紙廠,百萬家財無償捐給村集體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風暴進村,時任村主任的劉嘉交出賬本,花14元錢買來油氈搭建茅屋,為集體看莊稼、上糞肥、管理食堂。時光流逝,“茅庵老人”的故事開始接連上演。
1982年1月,70歲的劉嘉貸款承包了快撐不下去的村造紙廠,又從村貧困戶中挑選了11名村民進廠上班。用劉嘉的話說,這叫做“創業”。
而造紙廠在他手中起死回生,當年7個月就實現產值2.7萬元,上繳村承包金3000元,納稅1000多元。職工最低拿500元,最高的拿700元,在當時這可是了不起的收入。由于經營有方,造紙廠很快搞活了,年產值由原來的2.7萬元增長到150萬元,不少村民進廠上班后脫貧致富。 1988年5月,劉嘉突然提出要把廠子捐出來,這個選擇讓大家驚訝。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合法經營收入歸你個人所有,你該得的就得。”但劉嘉還是義無反顧地把全部資產都無償捐給了村集體。
也許,劉嘉在1994年4月專門寫下的遺囑最能表明心跡:“預示吾兒、兒媳、孫女,遺囑。自古曰無不落之日,余遲早有西歸之時,趁一息尚存,有話不能不早言之。余為企業家,號稱富翁,歷年有所積累,爾等有權繼承,可歷年積累,余認為是黨的政策,非余之能。沒黨恩則沒余今天之榮,歷年積累余早聲明屬于黨。余之所有,只歷年述懷詩近千篇及榮譽證書和茅庵一間,別無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