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光:"我們是用整片的棕絲,用剪刀按鞋樣剪成片,剪成這個樣子,然后面上用中藥粉糊在上面,然后敷上粗棉布。"
這樣用棕絲做底的布鞋不僅透氣,而且洗幾水都不變形。困繞黃明光已久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野山棕大都分布于深山密林中,2004年3月的一天,黃明光與助手采完山棕返回途中遇到了意外。
唐建華:"走到半山腰的時候,突然聽到后邊有很大的響聲,回頭一看,二三十只猴子。"
黃明光:"等我還沒反過神來,又有兩只追我,一只抓著我的袖子,還有一只搶我手上的塑料袋。"
兩人跑了二十多米回頭看時,發現猴子們在撕扯裝山棕的袋子,以為是食物。由于地形不熟,剝起來費勁,這次經歷后,黃明光決定收購山棕。
黃明光:"像這樣一片的話就兩三角錢,一般來說把稈子去掉,光要棕絲,一斤在兩塊多點。"
很多村民見這種沒用的東西還能賣錢,空閑之余便上山剝起山棕來。
村民曾義明:"不剝它不長高,一年可以剝六七十片。"
村民張龍:"一棵樹一年按重量算的話在五十多斤。
記者:"能賣多少錢?"
村民張龍:"也就是一百多元錢。"
一片棕絲能做兩雙鞋底,一雙鞋底的成本在一毛左右,做成鞋后至少有10倍的附加值。當黃明光拿著用山棕做成的布鞋找到袁團長時,卻碰了釘子。
武當武術團團長袁理敏:"款式看起來有點像過去農村里面有這樣兩個耳有松緊,但對練功人來說那種沒有特性。"
黃明光根據袁團長的意見對鞋外型進行了修改,使鞋既有特性也結實,但袁團長卻違背了當初許下購買的諾言。
武當武術團團長袁理敏:"價格比普通鞋高多了,一般人可能是接受不了的。"
當時這種鞋定價在80多元,是普通膠鞋的五六倍,而練功非常耗鞋,每個月至少得四雙。為了從袁團長打開突破口,黃明光覺得哪怕賠本也要干。于是他就送給了袁團長100雙布鞋。
練功者袁修剛:"它不感覺憋汗,透氣。"
練功者熊維正:"皮鞋底穿得腳底挺硬的感覺,穿著不舒服。這種布鞋底下透氣,穿著還是蠻舒服的。"
通過袁團長的無形宣傳,黃明光收到了意料中的效果。1000雙練功鞋很快賣完了,一算帳,掙了5萬多元。
2004年8月正當黃明光在批量生產布鞋時,袁團長卻怒氣沖沖地找來了。
原來,袁團長在一次表演時,布鞋出現了問題。
武當武術團團長袁理敏:"太極拳里面有個動作"千斤墜",就是這個動作,這個動作要求力量往下沉。做這個動作時鞋子突然開裂了,這個令我們很難受。"
黃明光拿起鞋子一看,連接鞋面與鞋底的棉線斷了,而鞋窠里的棉墊很濕,水份把棉線腐爛了。隨后陸續有四五百雙布鞋退了回來,黃明光陷入了困境。
一次上網時,一條新聞引起了黃明光的注意,國外從中國進口絲瓜絡做洗浴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