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廣告的廣告人
“假如有廣告客戶要跟你談廣告代理,你會怎么談?”
“跟我談?”陳曉旭顯出非常吃驚的樣子,“我不知道,沒有客戶直接來找我談的。我們各個部門都有總監,他們比我專業,我需要做的是堅持誠信經營的宗旨和為有志之士提供廣闊的舞臺。”
不跟客戶談廣告的陳曉旭,于1996年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世邦廣告公司,擔任董事長。那年,她29歲。
陳曉旭說,闖入廣告界只是個偶然,說白了是為了生存。1991年,“一個朋友告訴我說,長城廣告公司在征集加盟承包經營,可以自己組一套班子單干,他們覺得我應該去試試。沒想到公司竟同意由我組建制作總部,自負盈虧,我就大著膽子簽了字。”
陳曉旭的創業資金是買股票賺來的。那時,中國的股市也是剛剛起步,她拿演出積攢的兩三萬塊錢跟著別人買原始股,沒想到股票翻了好幾倍,她成了“先富起來的人”。
公司初創,頂著“長城國際廣告公司制作總部經理”頭銜的陳曉旭,手下除了幾個大學生外,幾乎一無所有。她在一家酒店租了一間客房當辦公室,業務舉步維艱,房租和人員工資幾乎壓得她抬不起頭來。
她的第一個客戶出現在一個月后。那是慕名而來的一家藥廠,客戶對她說:“我知道林黛玉不會騙我的。”
另一家藥廠也讓她記憶猶新。那是湖北省一家制藥廠,當時幾乎就要倒閉了,與她簽訂了150多萬元的代理合同,通過她的宣傳,制藥廠不但起死回生,而且兼并了一家小廠。
“‘林黛玉’的名氣對生意沒有什么幫助,有理性的人絕不會因為你是‘林黛玉’就與你合作。”陳曉旭說。話雖這么說,“林黛玉”仍無形地為陳曉旭帶來了一些寶貴的機會。當時,中國只有幾百家廣告公司,規模都不大,客戶不知道做廣告該信任誰,紛紛慕其名而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1991年開始,一直到1993年,我們都是很順利的,穩步發展。我進入的時機好,客戶盈門。如果放到現在,簡直不可想象,行業都已成熟、競爭也日趨激烈,不懂行的人哪有機會?”
“如果說有困難,那就是在1994年。當時,全中國的經濟都比較低谷,我們的業務稍微冷清一些。我從演員的角色轉到負責一個小企業,不太懂得維系客戶,到了1994年,我們失掉了一些客戶,進入低潮,處于維持運轉的狀態。這完全是因為我自己的粗心大意。”
“現在每一個人都懂得,除了對客戶的專業服務外,一定要跟客戶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伙伴。我有了很多的感悟和教訓,1995年,我重新結識了一批客戶,尤其是五糧液,一直跟我們合作了11年。”
9年之后,世邦已發展成包括廣告、文化和商貿三家公司的一個品牌企業。
如今,陳曉旭投入1200萬元,與中視傳媒籌拍一部28集的電視連續劇,希望在文化領域有所作為。電視劇暫名為《紅幫裁縫》,寫20世紀初到三十年代上海西裝行業的發展史和風雨飄搖時代的恩愛情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