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潤簡介:
胡潤,英國人。1990年,以“交換生”身份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93年,回到英國后進入安達信工作,后被公司派到上海工作。之后以“獨立調研員”的形式為福布斯編制“富豪榜”,并最終做成“胡潤百富榜”等一系列榜單。
1990年,當對前途感到迷茫的無業青年Rrpert Hoogewerf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的時候,他肯定沒有想到十年后,自己的中文名“胡潤”已經成為傳媒追蹤的焦點。
他像一個“空手道”的高手,原本兩手空空,卻在世界與中國的交相輝映中,握住了中間的“焦點”:僅僅是憑一張從“業余、粗糙”起步的中國富人財富排名的榜單。
因為這張榜單,他在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發展中國家博得了一定的名聲。此后,一發不可收拾,每年榜單數量遞增———僅僅2006年這一年,胡潤就發布了14個榜單,其中,主榜單6個,子榜單7個,調查1個。對于他所抓住的難得的商業機會,胡潤靦腆地總結,“自己之所以達到今天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有一點戰略眼光,有一點膽子,有一點說服能力,有一點執著,有一點運氣。”
尋找中國最有錢的人
初到上海,身為安達信上海公司職員的胡潤,每天“瘋狂地工作,瘋狂玩耍,你有機會和這個行業中最聰明的人一起工作,世界上最聰明的公司可能就是你的客戶;報酬好,培訓機會也很棒。”
可是,兩年后,已經27歲的胡潤開始“內心悵然”,于是,在1997年底,他給父親打了一個電話。這個電話此后在公開場合被多次提及過,它被認為是胡潤“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
那一天,胡潤把自己在上海灘東闖西蕩搞不出名堂的苦惱告訴父親時,老頭子一語驚醒夢中人:“你有沒有搞明白,在中國,在上海,你是誰?”那一刻起,胡潤知道,憑自己現在的處境,只有出名,讓自己成為一個“誰”,他才有機會。
從1990年胡潤第一次來中國,1997年到上海工作,在他的個人感受中,每一次與國內朋友聊天時,對方都會問他,中國怎樣?胡潤認為,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已經到了一個臨界狀態。外國人都喜歡聽有錢人的故事,他們也有本國富豪排行榜的榜單,而當時中國還沒有。“于是我想,那我就來做這件事情吧!”這個突發的靈感讓胡潤興奮不已。
他找來兩個朋友,利用業余時間開始了“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的編排工作。
說起來,最初的這張排行榜的工序更像是在干一件體力活,盡管繁瑣卻極易著手:那個時候沒有四通八達的互聯網,沒有精彩迭出的財經報紙,也很難看到中國的上市公司。于是,大多數時間,他和他的朋友都窩在上海圖書館通過閱讀大量的正式報刊,尋找中國最有錢的人。“最簡單的,克林頓來華,和哪家企業主握過手,這無疑是我應該關注的。”
幾個月后,胡潤拿出了一份僅有50人的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但如何讓人們知道這份榜單、“攀上高枝”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胡潤鎖定了三份世界聞名的商業雜志:《福布斯》、《商業周刊》和《財富》。在查到雜志的聯系方式和總編名字后,胡潤心神不寧地以傳真的方式告訴對方,他有這樣一份榜單。而這一次的“面試”并沒有讓他等太久。
“第二天《福布斯》就給了我答復———很有興趣!”胡潤狂喜不已,他明白自己的決策是對的,世界在關注中國,而他自己獲得了一次難得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