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網盛科技收在51.34元、獲益盤僅為0.5%。換言之,99.5%的投資人被“套牢”,中國投資人的慷慨代價沉重! 作為A股市場上第一只“血統純正”的網絡股,網盛科技盡情地享受著“榮華富貴”。但資金的過度熱情,不僅燙傷了網盛科技并不出色的業績,也讓非理性的投資者嘗盡了苦頭。
2007年3月1日,網盛科技收在51.34元、獲益盤僅為0.5%。
換言之,99.5%的投資人被“套牢”,中國投資人的慷慨代價沉重!
熱情的資金綁架
2006年12月15日,網盛科技在深圳中小板掛牌交易。雖然年利潤不到3000萬元(2005年凈利潤2902萬元),但作為A股市場上第一只"血統純正"的網絡股,網盛科技受到資金的狂熱追捧。這一點,恐怕連網盛科技的創始人孫德良也未曾料到。
1997年12月,孫德良、俞鋒、朱炯等五人合資成立了杭州世信,注冊資金50萬元。杭州世信提供的服務不外乎域名注冊代理、網站建設維護、網絡廣告等,并先后開通了中國化工網(中英文版)和醫藥網。創業的第一個年頭相當艱難,到1998年末"本錢"虧得只剩14萬元!1999年,杭州世信業務有了重大轉折,2000年7月底凈資產艱難地爬升到90.5萬元,平均每個月增加2.13萬元。[創業網www.fswenwen.com]
2000年8月,為便于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杭州世信的股東聯合一些自然人設立了杭州中化,注冊資金僅為100萬元。孫德良在新公司的股權提高至41%,俞鋒、朱炯均為12.5%。此后,世信的商標、域名和經營性固定資產被陸續注入新公司。最終世信被注銷。2001年、2002年間,公司取得重大進展,年末凈資產分別為1327萬元和1773萬元。同時,杭州中化通過一系列股權重組,九位自然人均不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轉而由上海中化和杭州中達分別持有30.6%和69.4%。2003年9月,杭州中化增資到3655萬元,并重新吸納了八位自然人股東。

2003年10月,杭州中化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從組織形式上向上市公募邁進了重要的一步。無奈當年A股低落,新股增發停滯,直至2006年底孫德良創辦的公司如愿登陸A股。由于一場不大不小的名稱爭奪官司,此時的杭州中化已更名為“網盛科技”。
2006年12月15日,網盛科技的1500萬新股以14.09元上市發行。發行價對應的市盈率為29.98倍,創當年新股發行之最。時值股市“還陽”,12月15日深成指開盤為6064.66點,較三個月前的開盤點位足足高出47.9%!受大勢向好的影響,網盛科技得到資金的狂熱追捧。上市當日開盤價即達68.1元,對應市盈率達145倍,盤中最高至78元,上市首日換手率達73.7%!
點評
從孫德良近十年的創業征程可以看出他的執著。這種執著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業務模式,二是資本運營路線。從1997年創業孫德良就專注于網絡電子商務,一旦確定業務模式就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拼搏九年終成正果令人欽佩;當年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說明他志在A股。面對大陸資本市場重發新股的“遙遙無期”,想來勸他去香港、美國上市的“高參”大有人在,對杭州中化感興趣的VC也不會少。但孫德良堅守既定資本運營路線,將注意力集中于業務拓展,直到A股復蘇、上市水到渠成,值得為之喝彩。
網盛科技的上市趕上了好時候。與此前的上海梅林、廈門信達、綜藝股份、海虹控股等所謂的互聯網概念股相比,網盛科技才是純正的B2B互聯網公司。加之,當時A股氣勢如虹、資金如潮,網盛科技的股價就這么泡沫化了。上市當日,孫德良有言"盡管我們比較樂觀,但今天的股價還是超乎我的想象。這顯示國內資本市場對互聯網企業的渴望程度,但是我也希望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應該要理性看待網盛科技"。孫德良的表白當非矯情,這位中國IT界最實誠的人是被熱情的資金綁架了。[創業網www.fswenwen.com]
網盛科技的業務模式及滯漲原因
互聯網甫一問世就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那時的網絡是一維的,稱作高速公路十分貼切,電子郵件和少得可憐且相互雷同的網站內容就是路上跑的車。門戶網站興起之初,上網被喻為“沖浪”。那時的網絡是二維的,人們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里找不著北。直到以Google為代表的網絡服務商出現,人們才進入居高臨下、按需采擷內容的"自由王國",網絡世界開始向多維進化。
與眾多電子商務網站相同,網盛科技的贏利模式是“會員+廣告”,運營的有化工網、全球化工網、中國紡織網、醫藥網等行業類專業網站。這類網站的套路大同小異:首先以免費內容聚集人氣、獲取流量,然后吸納付費會員,并根據客戶需求發布商業廣告。國內商務網站的龍頭要數阿里巴巴和慧聰,它們都是向眾多行業提供網絡商務服務的綜合網站。阿里巴巴早在2002年就開通了收費的“誠信通”、“中國供應商"及免費的"貿易通”,宗旨是以網絡服務提高客戶商業成交的機會及便利性。慧聰則于2004年開通了收費的“買賣通”,為各行業的客戶提供網站建設、信息發布、第三方資質認證等服務。到2005年末,慧聰的注冊會員和收費會員人數分別超過200萬和3萬。
網盛與阿里巴巴和慧聰的商業模式基本相同,區別在于前者專后者博。2006上半年,網盛科技收入的85%來自于旗下的兩個化工網站;而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網站客戶中來自化工領域的只占8%。從客戶的角度看兩類網站的區別是不言而喻的:綜合類網站提供的是標準化服務,專業網站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兩類需求各有市場,永遠不可能被對方完全替代。
從商業網站的經營來看,兩者的優劣一目了然。綜合網站高投入高產出、抗風險能力強、發展前景廣闊。如果沒有那么多本錢,就只能選擇自己最熟悉或成功幾率最大的行業入手搞行業網站了。阿里巴巴、慧聰面向幾十個行業,東方不亮西方亮,網盛則首先要“選對行”。化工行業產業鏈長、廠商眾多,產品種類不可勝數卻又有著詳盡、嚴格的品質標準。這些特點使遍布世界的化工企業有了對公用商務信息平臺的需求,而互聯網的發達和化工產品的標準化保障了電子商務的可操作性。事實證明,網盛成功的關鍵在于選對了行。[創業網www.fswenwen.com]
但是,單一行業網站的成長空間是有限的。據中國化工信息網統計,2006年6月列入其黃頁的企業逾4.8萬家,包括3.1萬家生產型企業和1.7萬家貿易企業。網盛化工網客戶保有量2000年為537戶、2001年達1633戶、年增長率為67.1%。而2002年較2001年的增長率則驟然降至31%。2005年末客戶保有量達5284家,較上年僅增加了17.6%。化工網的收入增長率也相應地放緩,2005年較2004年收入增長為22.7%。 專業的行業網站將業務向其他行業拓展不僅可以提高品牌、技術、管理、營銷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更是突破收入增長瓶頸的不二法門。網盛也不例外,它的紡織網、醫藥網早已啟動,只是尚未成氣候。這樣就形成一個悖論,向別的行業擴展不成功,則公司增長空間將嚴重受限;如果進入新行業取得成功,旗下各行業網站實現均衡發展,那豈不是向阿里巴巴和慧聰的方向靠攏?
點評
行業網站選擇專業,主要還是受到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限制。當其在某一行業取得成功,自然會向其他行業擴展。就好比初出茅廬的導演,找到一點點錢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只能拍小制作電影。一炮打響之后,接拍新片時獲得的資金可能已經升了一個數量級。這樣,靠小制作起家的導演最終會走向大制作。總之,所謂的專業網站做大之后,必將會通過自我擴張或戰略聯盟與綜合網站殊途同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