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伯樂”的過人之處
以往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國IT企業大都是靠VC投錢發展起來的。而網盛科技沒有得到過VC的一分錢,走的是一條草根路線。
單單是軟銀一家,就染指過新浪、網易、攜程、盛大、UT斯達康、阿里巴巴、淘寶、分眾。1999年軟銀向阿里巴巴投入2000萬美元(2004年又追加了6000萬美元)。2003年3月,軟銀通過認購可轉可贖回優先股方式向盛大投入4000萬美元。2004年4月,盛大以每股5.5美元在納斯達克發售2770萬股,隨后的大半年時間里,盛大股價一路漲至45.4美元(2004年12月30日)。坐擁盛大60%權益的陳天橋(陳天橋新聞,陳天橋說吧)(及其弟弟、妻子)一躍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家族。[創業網www.fswenwen.com]
有投行人士沈南鵬加盟的攜程更是VC一手養大的。1999年至2003年間,攜程先后從IDG、軟銀、凱雷、老虎等處獲得2600萬美元。2003年12月,攜程在納斯達克上市、招股價為18美元。如今,經過一拆二之后攜程股價仍達70美元,公司總市值22.7億美元。
2003年,分眾從軟銀融資4000萬美元。此后,又獲得了鼎暉、高盛等多家投行的投資,而它的競爭對手聚眾則從凱雷引入3500萬美元。2005年7月,分眾登陸納斯達克,隨后憑借資本力量并購了框架傳媒和聚眾。目前,分眾市值近44億美元。
百度也是靠李宏彥拉來的85萬美元起步的,到2000年6月風險資本的注入已超過千萬美元。2005年8月,百度以27美元的發行價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最高價達151.21美元!近期百度市值約為32億美元。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網盛以區區805萬美元的銷售額、361萬美元的利潤支撐著逾4億美元的市值。收入增長率超過110%的百度在納斯達克得到84倍的市盈率,而成長乏力的網盛在A股市場卻享有113倍的市盈率。可見,雖然網盛科技走的是草根路線,卻有著比"貴金屬"還貴的價格,其估值遠高于中國最優秀的網絡公司。

從上圖可以看出,網盛科技的收入增長率從2002年較2001年的65.5%極速跌落到2006年較2005年的-1.5%。值得敬佩的是營業費用和管理費用控制得非常好。不少公司的費用上漲率都超過其業務成長率,特別是在上市籌備期更是"花錢如流水"。孫德良為首的團隊是兢兢兢業業做實事的,無奈業務拓展空間天然受限。
點評
毫無疑問,納斯達克是網絡泡沫的發源地。但泡沫散去還是浮現出微軟、思科、Google這些人類歷史上不可抹殺的巨人。也就是說這種泡沫也有積極的一面。首先,海外VC選中的"種子"確有極佳的潛質,被選中的創業企業在行業發展空間、業務模式優劣、團隊素質等方面均有過人之處,不僅在上市前高歌猛進,在上市后依然后勁十足。中國IT海外軍團成員,從三大門戶到分眾、盛大、攜程、百度莫不如此。其次,海外投資機構給出的高市盈率是建立在對目標公司未來收益的科學預測上的。例如,百度的靜態市盈率為80多倍,但其業績足以支撐投資100%以上的預期,所以百度的動態市盈率不過40倍。最后,海外投資機構更具理性,一旦目標公司業績增長乏力就毫不猶豫地調低估值。例如,中星微近12個月的收入增長率僅為20%,納斯達克給它的市盈率也只有15.4倍!
反觀我們對第一只純網絡股--網盛科技的態度:上市當日就給出145倍的市盈率;2006年報披露業績負增長之后,股價對應的市盈率仍在110倍以上。2007年3月1日,網盛科技收在51.34元、獲益盤僅為0.5%。換言之,99.5%的投資人被"套牢",中國投資人的慷慨代價沉重! 總之,洋伯樂看似常充“冤大頭”,實則恩威并重很值得中國投資人借鑒。而重概念、輕分析、盲目追高的中國式泡沫對投資人和目標企業都是一種傷害。
2006年9月8日商務部、國資委、證監會等六部委公布《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以下簡稱“10號文”之后,尚無一家企業完整地走通私募、重組、上市等程序。已經在香港上市的匯源果汁和將要在美國上市的天威英利都是在“10號文"生效之前完成了重組的關鍵步驟。后續企業能否走通“紅籌之路”還有待觀察。[創業網www.fswenwen.com]
近兩年,中美兩國資本市場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美國那邊緊鑼密鼓地推行薩班斯法,令不在那邊上市的中國企業窮于應對;中國這邊風景獨好,資質一般的網盛科技獲得百倍以上的市盈率……海外上市在技術上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加上美、中兩國資本市場一推一拉形成的合力,都將促使中國企業優先考慮在本土上市。
經過10多年摸索,大陸資本市場在公司質量、監管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2006年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讓A股市場迎來了“黃金歲月”。但投資者的成熟絕不可能朝夕間完成,對網盛科技的盲目追捧和對垃圾股、題材股的炒作一樣,都體現出國人投資理念的幼稚。 國內某著名門戶網站就網盛科技進行的“民意測驗”有5500人參加,結果顯示:64%的人認為網盛科技股價存在泡沫、63%的人表示不會投資。可見,對網盛科技的瘋狂炒作不僅給兢兢兢業業的管理層造成極大壓力,更惡化了后續網絡股上市的環境,可謂貽害無窮!(據《中國商業評論》,文及點評/李彤,標題為[創業網www.fswenwen.com]所加,原文標題:《誰綁架了網盛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