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袖珍夫妻的創業經歷
cye.com.cn
時間:2007-6-20 9:51:41 來源:三峽晚報
作者:譚瑩 我來說兩句 |
|
 |
|
最開始,楊翠玉在自家門口擺了張桌子賣副食,可一個月下來虧了幾十元。但她沒有泄氣,之后,又到街上賣水果。對那段艱苦的日子,楊翠玉至今記憶猶新,她回憶說:“那時,我經常要到枝江城區進貨,來回18公里,我為了省車費就騎自行車去。因為個子矮,每次都必須請人把我扶上車,然后一口氣騎到,生怕中途掉下來找不到人扶我。”記者無法想像,身高僅1米1的她是如何艱難地騎完全程的。只是,水果生意依然以虧本告終,楊翠玉再度轉行賣餅干,但到頭來,餅干霉爛又虧了不少錢。
對一個正常人而言,連續遭受這么多失敗的打擊恐怕都無法承受,可譚鄂光和楊翠玉仍不愿放棄,身體的殘疾讓他們比常人有更多的憂患意識,他們深知如果想要好好生活就必須自立。
1991年春天,“袖珍夫妻”認真總結分析了市場行情,結合自身實際,決定開一個專營喪葬用品的小店。在一陣奔波后,他們租下了一個13平方米的小門面,協議租金2000元/年,一次性付清。眼見婆家經濟困難,楊翠玉回娘家借來2000元交了租金,又拿出自己結婚時的200元壓箱錢作為流動資金,“譚子花店”正式營業了。
在那條街道上,經營喪葬用品的“花店”足有7家,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這對“袖珍夫妻”想要站穩腳跟絕非易事。但出乎意料,他們憑借精良的手工、合理的價格和熱情的服務很快在同行中脫穎而出,生意日益火爆,連一些周邊縣鎮的人也慕名而至。經營不到一年,他們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購置了一臺大彩電。聊到這里,楊翠玉開玩笑說:“這還得益于我倆的身材,很多人來一次就牢牢記住了我們,回去再一宣傳,店子的名氣自然就出去了。也算是因禍得福吧。”說完,又是一陣清脆的笑聲。
但創業畢竟是艱難的,背后的辛苦只有他們自己才能體會。“我們的花圈、清明吊都是手工制作,每年到了清明節期間,幾乎是沒日沒夜地趕工,別說睡覺,連吃飯都沒有時間。除此之外,還要進貨、送貨,每天忙得像陀螺。”楊翠玉笑著描述,但話鋒一轉,她又接著說:“再苦再累都值得,因為我們終于能養活自己了,這種滿足可以超越一切。”
如今,“譚子花店”已由創業初的13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168平方米。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譚鄂光還專門買了輛“小四輪”送貨上門,生意越發火爆。記者看著“袖珍夫妻”的燦爛微笑,再看看滿屋色彩鮮艷的紙花,竟有說不出的感動。
熱忱助人成美談
自強生活好愜意
善良、熱心的“袖珍夫妻”在脫貧致富后一直希望能為社會做點什么。他們說:“我們創業時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如今我們生活好了,希望能做點事情回報社會。”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