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杭州中化以敗訴告終。官司的敗訴也直接導致公司更名為“網盛科技”。2003年,當這場官司結束后,孫德良又開始規劃上市之路。“但當時,出現了福建某印刷廠造假、沈陽楊斌事件等,導致中國民企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形象很差,價值受到很大影響。”孫德良說,“所以,靜下心來,我們決定還是回國內A股上市。”
決心在A股上市
“但當時心里真是沒底。”孫德良說,“一是網盛科技規模小,二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國有2000萬家企業,一年只能有100多家上市,獲準上市的機會非常小。”
怎么辦?絞盡腦汁,最后,孫德良聰明地打造了一個概念。“中國互聯網都在海外上市,網盛科技就在國內上市。如果干成了,網盛科技就是中國互聯網第一股。”孫德良興奮地說,“這一招,真把中介機構說服了。上海的申銀萬國,答應做網盛科技的承銷商。”
網盛科技在2003年底開始做上市準備工作,在2005年4月,向中國證監會正式遞交申請。“可沒預料到,兩個月后,證監會打來電話說新股IPO發行暫停。因為中國資本市場要進行股權分置改革。”孫德良說,“當時,我真覺得倒霉。因為中國這么多上市公司,當時真不知道,全部改到全流通需要多久。”
“不過產業還是根本。不能因為消息影響業務的正常競爭。”孫德良說。于是,被澆了一盆冷水的孫德良暫時打消上市念頭,繼續踏踏實實把企業的經營搞好。讓孫德良再次感到幸運的是,2006年7月,僅僅隔了一年左右的時間,證監會再次打來電話稱,股改大局已定。網盛科技可以繼續展開上市準備工作。
2006年10月31日,網盛科技上市進入最后環節即董事長答辯。“當時,有兩家企業同時進行答辯。一家是國務院直屬企業,另一家就是網盛科技。”孫德良說,“相對而言,我們的實力相差懸殊,我非常非常緊張,感覺腦子空空的就進去答辯。不過,隨后也就靜了下來。”
答辯大約進行了半個多小時,當孫德良答辯完出來時,身上還直冒冷汗。“下午1點05分,當證監會最后宣讀網盛科技獲通過時,我太激動了,熱淚盈眶!”孫德良現在回憶起來,還非常激動,“我從來沒有這樣激動過!因為,能成功上市,意味著網盛科技能在新的平臺上加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