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造富神話再次顯現。這一次,輪到了QQ的主人騰訊。
6月16日,騰訊控股(700.HK)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根據其每股3.70美元的發行價計算,騰訊擁有62.2億港元的市值。
斯次上市,騰訊造就了5個億萬富翁,7個千萬富翁。根據持股比例,馬化騰因持有14.43%的股權,賬面財富是8.98億港元;張志東擁有6.43%的股權,賬面財富為4億港元;另外三位高層曾李青、許晨曄、陳一丹共持有9.87%的股權,三人的財富合約6.14億港元。
此外,騰訊的其他7位高層擁有著另外的6.77%股權,7人共有財富4.22億港元。
騰訊最大的股東MIH集團(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更是大獲其利。MIH為納斯達克和阿姆斯特丹兩地上市公司,最主要的業務在南非,是南非最大的付費電視運營商。MIH在2001年6月接手騰訊46.5%的股權。
根據MIH的財務報告,MIH從盈科數碼、IDG、以及管理層手中收購騰訊46.5%的股份,花費3200萬美元,其中向盈科數碼支付1260萬美金。收購后,騰訊管理層持股46.5%,IDG持股7%。
即使后來IDG持有7%的股權被平分為二賣給了管理層和MIH,MIH可能為此又付出了幾百萬美元。也就是說,MIH的總投資超過4000萬美元。但如今,MIH擁有的騰訊市值卻高達23.33億港元,3年時間,MIH的投資獲得了7倍的升值。
如果假設當初IDG和盈科持有的股份到現在都不賣出,那么兩者獲得的投資收益將會高達70倍。
尋找盈利模式
然而,歷史不能假設。
其實,在騰訊5歲半的生命中,曾經有一半時間在找不到賺錢的盈利模式中掙扎,誰又能想到后來它竟“日進斗金”?
1998年11月,同為大學同學的馬化騰和張志東決定下海做生意,于是,創建騰訊。最初業務是為一些尋呼臺做系統集成。兩人既當銷售,又做工程師,而后來風靡全國的QQ軟件在當年竟是隨項目贈送的副產品。
QQ因而被最早命名為“網上中文尋呼機”,簡稱OICQ。無論從各方面看,OICQ都是當年馬化騰模仿ICQ的一個隨興之作。當年的ICQ已經席卷全球,但卻沒有中文版,PICQ、CICQ等中文即時通信軟件已經出現,但卻沒有有效打開市常確切的原因已經不可知,也許是馬化騰看到了ICQ以2.87億美元的“天價”從以色列賣到美國,也許是看到了高喊免費的.com公司在大洋彼岸掀起的股市高潮,也許是看到了中國第一批網絡英雄們的風起云涌,在1999年初的某一天,OICQ軟件忽然被掛在了網上,由定向贈送變成了免費下載。
憑借其簡潔、實用的風格以及諸項細心的設計,OICQ首先在高校一炮打響,然后憑借高校為中心,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傳播開來。PICQ、CICQ等對手幾乎不堪一擊。這時的騰訊,一邊繼續開發著項目,一邊用賺來的錢養活著OICQ。
然而,OICQ的用戶數的幾何級增長,讓是否能養活OICQ的問題變得嚴峻起來,每月以幾何級增長的服務器托管費用也讓騰訊不堪承受。馬化騰后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想賣掉OICQ,賣了好多次沒賣掉,只能另謀生計。
這個計策即是融資。
2000年初,憑借OICQ僅半年就占領的市場地位,騰訊幸運地拉來IDG和李澤楷旗下盈科數碼220萬美元的投資,占股40%。
盡管有了一筆錢,暫時沒有生死存亡的憂慮。但是,OICQ的注冊人數繼續以陡峭的曲線瘋長,OICQ的盈利模式卻依然找不著,實際上OICQ的先驅ICQ也一直都沒有盈利模式。
騰訊探尋OICQ的盈利模式從網絡廣告開始,在2000年7月25日的新一版軟件中,一個BANNER廣告條被塞在消息接收端中。
盡管騰訊的網絡廣告銷售開展得很不錯,曾經在《網絡廣告先鋒》的調查中排第三位,緊跟新浪搜狐之后。但是,相對于每天新增注冊用戶幾十萬(最高時每天新增用戶曾達80萬)、一個月就要新加兩臺服務器的投入而言,網絡廣告有點杯水車薪。
整個2000年,騰訊都在兩個傳言中度過:傳言之一是騰訊將要全面收費;傳言之二是騰訊要被賣掉,收購方是TOM或脈搏網。這兩個傳言都和騰訊“快沒錢了”有關,并且,對“快沒錢了”的佐證是,OICQ軟件停止了免費的新用戶注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