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故事說起來劉志雄自己都覺得有趣。他一面不分白天黑夜地學,另一面還要看師傅們的臉色行事,好幾個師傅一個都不能得罪。應付這些,對天資不錯的他好像也沒那么難。一年后,那個模具廠搬遷了,于是他決定換個廠子試試。
他來到另一個模具廠,要求做師傅。面對眼前這個不足20歲的毛頭小伙,老板拒絕了。深知人性弱點又好像有點談判天賦的劉志雄就和人家講條件,給3個月試驗期,不支付工資,如果成功就用他,不成就自動走人。3個月后,他精湛的技藝,讓老板和同事眼前一亮,“模具還能做得如此精美”!他不僅留了下來,還受到重用,成了小組長,后來又做主管。
初戰告捷,劉志雄早把回去讀書的事放到了一邊。1994年底,他承包了一個停業的加工廠。一年后,他賺了100萬,接著收購了一個倒閉的模具廠,1996年注冊了自己的公司。這是一段很少向別人談起的經歷,如今回頭看看,連劉志雄本人都覺得“好玩”。只是他玩大了,玩出了連他自己都沒想到的碩果。
追求完美注重細節
初創時期的劉志雄專注于同行業競爭,也許是制作模具的經歷,使得他養成了追求完美、注重細節的性格。而這又讓劉志雄看到了另一個商機。
一個偶然機會,他發現國內的多媒體音響都是國外品牌,而中國自己的品牌音響普遍比較粗糙,外觀僵硬。能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出外型優美的音響呢?
劉志雄是一個想到就要做到的人。1997年,他進軍音響行業成功了,產品賣得很火。1998年,“三諾”在國內推出了“中國聲”數字合成影院,當年就紅遍中國。隨后,他加大投資力度,獨立完成“數字控制虛擬環繞聲系統”的開發。
如果說質量給“三諾”帶來了良好聲譽,那么效率則讓“三諾”搞定了沃爾瑪、羅技、創新科技、TCL、方正、清華同方、聯想、海爾等國內外著名企業。與此同時,三諾的產品出口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業績連年翻番。2003年,三諾推出獨立設計的整體電腦套裝機,使其擁有了提供整體方案服務的能力。
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劉志雄講了個故事:去年沃爾瑪向三諾下了一份幾千萬美元的DVD定單,但三諾拒絕了。作為ODM(自我設計生產)廠商,三諾的原則是產品中要包含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與價值鏈條,要有差異化的空間。比如DVD行業,因為三諾沒有控制專利,不掌握核心環節與增值鏈環節,這只是標準化的產品,沒有議價空間。
可以說,工業設計是劉志雄的情結!叭绻麤]有工業設計,三諾就變成加工廠了”。劉志雄強調,工業設計不只是設計外殼那么簡單,最好的喇叭未必能制造出最好的聲音,音質的好壞與音箱結構的設計和材質等息息相關,考究的是整體的聲學系統。這是三諾設計鏈條中的核心環節,也是給客戶提供的核心價值,更成為三諾的現實競爭力。
基于對音響領域相對專業,大企業對這種單價不高又不易形成大規模標準化的產業,不愿投入巨資研發,而小企業缺乏資金的判斷,劉志雄斷言,整機品牌企業不是唯一的道路,有自己知識產權、升級能力的ODM的定制服務商也同樣大有可為,關鍵是要把產業鏈作精作透。就像在日本,雅馬哈等企業在索尼“勢力”下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未來的三諾將通過音頻產品跟視頻的配套,圍繞自己精密模具的核心競爭優勢,擺脫同質化競爭,把多媒體這類有優勢的市場做得更透,突出自己的設計特色和創新能力,不單做OEM、ODM,而且要做自己的品牌;并以“聲音”為主軸,發展圍繞聲音展開的電腦、電視、汽車和個人移動式設備,以多媒體音頻產品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姿態,做成一個配套產業集團,讓公司五年內成為世界三大音響制造商之一。這是劉志雄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