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的一天,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再過幾天就是中國人最看重的日子——春節。
準備回家過年的王平正在忙碌之際,接到某小區一位大媽的電話,她要買一臺公司的純水機,以方便子女回家團圓時用。王平與大媽商量能否等過完年后安裝工回單位再裝,大媽留下一句話:“如果過完年再裝,就沒必要了!
為了不失去這單生意,王平決定親自上門。第二天一早,他叫上妻子張潔,來到大媽家。
爬樓梯、鉆柜子、接水管線、裝機子。安裝工本來1小時能干好的話,王平折騰了一天。“畢竟是40來歲的人了,小腹也隆起,怎能與20來歲的小伙子比呢?”王平自嘲地說。
黃昏時分,粒米未進的王平在小區的小餐館要了一碗熱湯面?粗鴿M身污垢的王平,妻子心疼地說:“想想現在,何必當初啊?”兩人沉默著,相對無語。
還是妻子打破了沉默,她揚了揚手,“現在我們騎虎難下了,我們必須拿出打老虎的精神來面對眼前的困難!
這是王平難以忘懷的一個場景。在寬大的辦公室里接受記者采訪的他,目前已經成為天天一泉國際企業集團的董事長,主營水家電、水處理設備、水加工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集團正在穩步快速地發展著,但是,當王平用真誠的笑容向記者敞開心扉的時候,這位從部隊轉業自主創業的軍旅企業家所經歷的所有艱辛,此刻已經化作了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夫妻雙雙自主擇業
王平的人生道路上,有三個“第一”不得不說:“文革”后,他是第一批考入軍隊院校的大學生;自主擇業政策出臺后,他是第一批選擇自主擇業的團職轉業干部;轉業后,他也是第一批上EMBA的學生。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的第二年,也是軍隊招收地方生的第一年。王平的成績完全可以報考清華、北大,可他懷著一腔報國之情,考取了空軍地空導彈學院。畢業后他被分到了東北一個偏僻山溝的導彈部隊。他勤學苦練,從基層連隊的工程師、連長、旅機關參謀,從軍區空軍機關到空軍機關工作,一路走來,應當說仕途順利。
王平完全可以穩穩當當地等待晉升并熬到退休。但他不愿意走平淡的路。2001年,機會終于來了。自主擇業安置政策的出臺,讓骨子里有一股子闖勁的他看到了新的機遇,于是,他第一批報名選擇自主擇業。
已位至團級干部的王平轉業,他的父母、兄長都不理解、不支持,一致認為他“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王平的心思、理想只有妻子最理解。為了表示對丈夫的支持,張潔也毅然從部隊轉業。
王平選擇自主擇業,并不是心血來潮。他在部隊下屬的事業單位當過管理者,當年沈陽、天津家喻戶曉的八一、海城尋呼臺,曾給王平提供了鍛煉和展露才華的平臺,那時就有人說:“老王,憑你的技術才能,將來一定有發財的資本!”正是部隊的那段經歷,使他對自己到地方闖一番天地充滿了自信。當聽說他選擇自主擇業時,上海、北京有幾家企業伸出了熱情之手,希望他前去加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