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創業 竟然做成上千萬的生意 河北省贊皇縣,地處太行山深處,一年四季有三個季節繁花不斷,養蜂賣蜜也成了當地的特色產業,每年蜂蜜產量達到2000噸左右。其中的800噸蜂蜜,蜂農都賒銷給了一個叫做陳秀英的人。
七月下旬,河北省贊皇縣的蜜蜂采蜜期已經基本上結束。陳秀英開始到養蜂戶那里挨家挨戶的收蜂蜜。今天陳秀英先到的是杜緒平家,杜緒平家養了六、七十箱蜜蜂。
記者:“這個有多少斤?”
養蜂戶杜緒平:“有130斤。”
記者:“多少錢一斤?”
杜緒平:“4元到5元之間。”
記者:“每年能有多少?”
杜緒平:“一年要是正常的年份能有三四噸。”
陳秀英以前跟杜緒平一樣,也是當地的養蜂戶。從2004年開始她放棄了養蜂,專門做起了蜂蜜的銷售。
記者:“還有多少家要去?”
陳秀英:“還有兩家,還有兩家要去。”
現在陳秀英每年都可以銷售出去七、八百噸蜂蜜,銷售額達到了上千萬元。
陳秀英是河北省贊皇縣地地道道的農民。當地的山場面積大,她從小就開始養蜜蜂,像陳秀英這樣靠養蜜蜂賣蜂蜜生活的村民有很多。在1995年之前,養蜂戶大都是各自為政。為了互相交流方便,養蜂戶自發成立了養蜂協會,因為陳秀英養蜂的時間比較長,還專門到外地學過養蜂技術,所以被推舉成了協會的會長。
記者:“我看你這么拿,不害怕啊?”
陳秀英:“我是養蜂出身嘛,如果怕的話,哪還算得上是養蜂人啊。怎么當這個養蜂協會的會長啊。”
協會的作用是組織養蜂戶之間進行養殖技術交流,之后協調養蜂戶把蜂蜜集中到一起銷售給蜂蜜廠。作為養蜂協會的會長,陳秀英是銷售的組織者。這個程序很簡單,所以一直也沒出什么問題。但是在1997年底卻出現了意外。
陳秀英:“過去都是把蜜拉到那兒,馬上就給結賬了,那次壓了兩車蜂蜜,給我結不了賬。”
當時那一批蜂蜜有15噸,里面也有陳秀英自己的一噸蜂蜜。雖然不是陳秀英自己欠了養蜂戶的錢,可畢竟是自己經手的,眼看就要過年了,總不能讓養蜂戶拿不到錢過年吧,陳秀英就決定自己去蜂蜜廠的所在地石家莊新樂市去討賬。
陳秀英:“蜂農很信任我,我要是要不回賬來,我給不了蜂農的錢,我感覺心里不去。”
陳秀英一個人在蜂蜜廠旁邊一住就是好幾天,蜂蜜廠的負責人也覺得陳秀英可憐,但是廠里的效益確實不好,蜂蜜的錢只能等到年后才能還上。思來想去,陳秀英把房產作為抵押在銀行貸了8萬多元,先把錢給了養蜂戶。直到現在養蜂戶提起這件事還是記憶猶新。
養蜂戶楊社廷:“當時是貸款給我的,8000多元,一分錢不少,我心里特別高興。”
養蜂戶周寶建:“到了臘月二十一,7000多元錢,人家貸款給了我。我真是挺感謝人家。”
雖然蜂蜜廠在年后把錢還上了,但是陳秀英貸款也是冒了很大的風險,因為8萬多元錢相當于她養蜜蜂好幾年的收入。
陳秀英:“如果一旦給不了我的賬,就把我拍死了。”
經過這樣的事情,養蜂戶對陳秀英更加信任了。
接下來幾年陳秀英和養蜂戶們養蜜蜂賣蜂蜜都還順利。但是受全國蜂蜜市場的影響,價格卻是越賣越低,利潤也是越來越薄。最低的時候,每斤蜂蜜只能賣上一元多錢,比價高時低一半還要多。
陳秀英:“利潤就是一斤蜂蜜,讓我們抽一毛錢的利潤,一年下來也就是幾千塊錢的利潤。”
記者:“你跟客戶去談判嗎?”
陳秀英:“因為當時,外邊的市場咱不太了解,人家來了,說什么價就是什么價,沒有還價的余地。”
記者:“你還價的話會有什么結果?”
陳秀英:“還價的話,人家就會說這個價賣給我,我就買,你不賣我就不買了。”
利潤低,還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忙活了一年到頭才能掙上幾千塊錢,如果不賣留在家里,那更是一分錢都掙不到。陳秀英琢磨著,贊皇縣離石家莊只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如果蜂蜜在石家莊能賣得出去,那可是一個大市場。為了能夠出去銷售蜂蜜,陳秀英注冊了自己的公司,建立了蜂蜜加工廠。
2004年,陳秀英來到了石家莊,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方用兩千元的月租租下了一個店面。雖然兩千元錢對于陳秀英來說不算是小數目,但是條件卻仍然是相當的簡陋。
趙貴珍是陳秀英的老客戶,她清楚地記得陳秀英剛來石家莊租房子的情況。
趙貴珍:“有個八九平米吧,也不過就是八九平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