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史玉柱“重出江湖”,正在上海申請注冊一個巨人公司,謀求上市。
人物傳記
關于史玉柱,筆者曾在他最輝煌的年代采訪過他,人家當時說,史玉柱的發跡是擋都擋不住的運氣;那么當寫作本書時,史玉柱則早已露出兵敗如山倒的頹勢,正面臨著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有人說:正是史玉柱本人,狂寫了九十年代中國企業家的一段興衰史……
狂熱的失誤
假設我們把史玉柱狂寫巨人的這段歷史反過來審視,先檢討他的失敗,巨人何以像一座地基不穩的大廈說倒就倒?現在一種比較定論的分析便有兩條。首先便是歸咎于巨人的投資重大失誤,其主因便是那座名噪一時的樓高70層、涉及資金12億的巨人大廈。時至今日有人評論,巨人大廈是史玉柱有生以來第一個重大投資失誤,他根本沒有實力蓋一座全國最高的大廈,這是個人狂熱的一個典型之作。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大廈從1994年2月動工到1996年7月,史玉柱竟未申請過一分錢的銀行貸款,全憑自有資金和賣樓花的錢支持,做房地產,竟將銀行擱置一邊。而這個自有資金,就是曾經令巨人風光一時的生物工程和電腦軟件產業。但誰都知道,以巨人在保健品和電腦軟件方面的產業實力根本不足以支撐住70層巨人大廈的建設,當史玉柱把保健品和電腦軟件產業的生產和廣告促銷的資金全部投入到大廈時,巨人大廈便抽干了巨人產業的血。史玉柱曾經在1994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一段話:這一個階段我看傳記、黨史比較多一些,最深的感受是,辦一個企業與建立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非常相象,從黨史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越看越像。任何群體達到一定規模之后都必須建立嚴密的組織,組織對于團體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認為現在的企業組織和解放前四類軍事武裝相似。
二次創業
這是1995年記者采訪史玉柱時的一段對話,當時的史是這樣來介紹自己的想法的:
1994年是巨人集團富有轉折意義的一年,1至8月間巨人集團經營狀況處于徘徊狀態,甚至有少許倒退,9月下定決心進行全面改造后,10月份開始企業增長速度加快,員工隊伍以每月200到300人的速度增長。尤其是生物工程,腦黃金項目從零開始,9月份我們一個工廠都沒有,現在已有七、八個工廠。
也就是說我們進入了二次擴張時期。我們把它叫做二次創業,一段時間我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許多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時候,創業時的激情就消失了,開始了窩里斗,像我們巨人效益好一點,結果吃大鍋飯比國營企業還厲害,有人不再考慮為企業做貢獻,這個在1994年上半年非常明顯,開始我想從美國企業中找經驗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失敗了。美國管理模式不同,人家職業道德感非常強,比如說上班時間從不打私人電話,因為他們認為上班的時間是被企業所買下來的,我們做不到。后來我研究,這種問題在國內則有相當普遍性,一批民辦企業都有這個過程,正如民營企業許多都進行了二次創業一樣,“四通”、“聯想”都已經涉及到這樣的問題了,但真正做起來的很少。
所以我于1994年底提出了二次創業……也就是說,重新利用創業來激活企業人的創造性激情。
做好一個公司的第二次創業,關鍵還有一個人的因素,也就是那句名言: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